王志伟委员:
您提出的亚洲通加强我市牡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该提案中涉及本单位的内容为:“建议市政府加大对牡蛎产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近年来,市科技局发挥部门职能,聚焦牡蛎全产业链条发展,从项目扶持、创新主体培育、人才合作引育等方面入手,以科技创新推动牡蛎产业发展。
一、引导企业申报科技创新项目。以牡蛎产业龙头企业牵头,鼓励企业充分利用高校院所资源,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引领产业升级。华信食品和金牌生物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成功申报2022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项目,项目整体投资2100万,其中上级补助资金390万,从苗种繁育、养殖加工、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等全产业链条助力牡蛎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灯塔水母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成功申报山东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对高糖原牡蛎新品种进行成果转化与应用,借助单体苗种制备技术、壳型塑造技术等提升牡蛎规整度,对接牡蛎高端市场。2023年,台依湖酒业联合齐鲁工大成功申报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利用牡蛎壳复合生防菌剂调节葡萄次生代谢及改良葡萄园生态的研究与示范。
二、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各类优质资源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一是加强企业培育,到2024年底,我市共有牡蛎产业类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二是做强创新平台,2021年,灯塔水母成功申报威海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华信食品成功申报威海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威海市创新联合体。
三、加大企业产学研创新合作。一是加强科技交流合作,不断强化与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团队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长牡蛎高抗新品种、牡蛎耐高盐新品种的培育,以及牡蛎壳型、肥满度等分级分选技术研发,先后引进推广了“海大1号”“海大2号”“海大3号”(华信食品集团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培育)“海蛎1号”长牡蛎新品种以及三倍体长牡蛎;华隆生物与烟台大学、山东省农科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多个高校院所合作,围绕牡蛎精深加工深入研发,开发出牡蛎肽、牡蛎啤酒等系列新产品;温喜生物联合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展牡蛎壳综合利用项目,利用牡蛎壳粉生产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添加剂产品及生产牡蛎钙片、活性化钙粉等医药保健产品,研发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牡蛎壳填料、新型环保渔礁等新材料产品。二是深化科技人才引育。围绕我市牡蛎产业,鼓励重点企业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推动各级领军人才实现突破。
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牡蛎产业发展方面,从育苗育种、饲料开发、净化处理、冷链物流、精深加工、活性物质提取等关键产业环节,全方位支持牡蛎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