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综合改革总体方案

日期:2017-03-09                  浏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中央亚洲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的部署,结合大理大学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问题导向,强化质量与特色,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南亚东南亚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 改革目标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通过综合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师生创新活力,优化学科发展机制,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丰富评价激励手段,拓展国际化办学优势,改进资源配置方式,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思想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教育水准国际化,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突破,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到2020年,全面完成综合改革任务,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在提升优势特色学科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支撑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走在云南高校前列,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三) 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导向,注重改革的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实效性;坚持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办学原则;坚持立足云南省及其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理大学办学实际。
    二、 主要任务
    (一)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强化学校治理能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好学校内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的关系,学校与院系的关系,协调好学校同政府、社会的关系,为创建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奠定制度基础。
    1.建立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大学章程》在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并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审查和清理,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及管理运行制度,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学术自由和学术诚信的保障和监督机制;建立师生权益保障机制,依法健全校内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妥善解决学校内部矛盾和利益纠纷,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2.健全和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规范落实党委、校长的职权,健全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学校学术委员会学术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
    3.依法构建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学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政校分开、管办评分离、依法办学、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探索建立社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发展,引导学校更好地服务社会。
    4.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简政放权、重心下移,加快构建学校宏观调控、学院组织实施的两级管理体制。根据人财物事合理分解、责权利放相互统一原则,实施目标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绩效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校各级部门和学院的发展动力和办学活力。
    (二)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培养,秉承“博学达真,大德至理”的校训,“至诚尚行,求实创新”的校风,努力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思维视野开阔,个性发展充分,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5.优化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改造和淘汰劣势专业,积极培育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和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以社会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志愿报考率、报到率、就业率和创业情况等为重要考核依据,持续开展专业评估,创造条件争取部分专业通过国家或国际认证,不断推进专业建设质量提高。
    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完善毕业生跟踪服务机制和就业报告制度。
    7.深化教学改革。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确立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双主体地位,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革新。提倡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引入开放教育资源,加强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与教学资源建设。构建体系完备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覆盖全省州(市)的继续教育网络,创建省内一流的继续教育基地。
    8.引导部分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高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加大校内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力度,逐渐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9.全面实施“双创”教育改革。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构建开放式、立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和创新教育平台,完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分,改革学生成绩评价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性创业。
    (三) 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队伍建设质量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着力提升人才队伍质量。
    10.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并存的多元收入分配体系。建立经费总额动态包干运行机制,给予二级学院亚洲通薪酬分配和经费使用自主权,保障各类岗位人员的收入水平。
    11.健全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岗位分类,建立岗位分类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制度和激励措施。根据职位类型不同,分别建立以业绩考核为主的教师职位考核评价制度和以过程考核及业绩考核相结合的职员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制度、激励机制、岗位聘用等有机结合。
    12.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完善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落实相关政策待遇,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特色优势,整体规划学校人才体系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主导,以平台建设为依托,着力加强建设学科团队、科研团队、管理团队,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广阔的舞台,激发人才活力。
    (四) 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以国内一流学科标准为参照,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规划调整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调整学科结构,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推进学科建设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
    13.建立健全学科发展机制。按照一流学科建设标准,制订学科发展目标和评估体系。对校内各学术机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评估,调整优化学科与院系结构,不断推动学科发展。完善学科建设的制度体系,根据地方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自主审定设置和调整学科,定期将学科建设情况和绩效等相关内容向教育厅报备并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
    14.加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工作。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强化学科优势和特色,以教育部直属高校对口援建为平台,整合学科资源,积极创造条件,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基础医学、药学、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教育、临床医学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实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或博士点的突破。
    (五)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建立根据科研体制改革发展趋势调整科研方向与学科结构的内在机制,扩大科学研究和科研组织自主权,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对科学研究的持续增量投入,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
    15.创新科研工作机制体制。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整合资源,集中优质资源建立平台。探索建立适应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管理和资源分配改革的组织机制,改革项目管理办法,优化科研管理流程。调整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划定各类科研活动红线。
    16.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快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学科体系。凝练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方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力争形成若干有影响、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水平。
    17.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着力建设一批有国内影响力的科研平台。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全面布局,加强区域发展研究,推进国家、教育部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国家级智库的创建工作,加大对重大项目,高水平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
    18.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共建联合试验室,开展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着力解决若干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将高校间的学术科研合作拓展到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合作,有选择地引进一批援建高校的科研成果,在重点合作区域进行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升级转型。
    (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国际化办学质量
结合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需求,积极拓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办学空间,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质量,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19.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拓展师生国际化视野,加大力度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推进学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等方面改革,实现教育水准国际化。
    20.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改革留学生招生办法,扩大入学水平认证力度,统筹国家和地方政府留学生奖学金,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奖学金评定和资助体系。拓展留学生生源国,优化留学生结构,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促进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1.拓展中外联合办学。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抓住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大发展机遇,扩大与南亚东南亚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交流,建设1-2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或海外分校(学院)。
    (七)探索资源管理机制改革,促进资源配置提质增效
    进一步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保障办学经费持续增长,深化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基础,整合和激活学校现有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2.完善多渠道筹资体制。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改革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项目支持,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基金会在争取社会捐赠中的作用,完善多渠道筹资体制,建立办学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3.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推进校内单位公共资源成本核算、有偿使用改革,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使用效益,健全公共实验平台和公共设备共享机制。调整优化校园功能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24.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服务师生为宗旨,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保障型后勤以服务能力及“师生满意度”为标准,经营性产业型后勤以经济社会效益为标准的后勤分类管理体系。有序引进社会资源参与交通、物管、宿管、餐饮等后勤服务竞争。
    25.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加快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建设,整合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资源,通过便捷、可靠的信息化平台,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率水平,实现管理手段信息化。
    (八)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强化党委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教育成果,在全体党员干部中营造真抓实干、干事创业的氛围。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26.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制定中长期党建设工作规划,从严治党,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代会代表任期制,探索建立党代表网上工作平台。加强党管人才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能力水平。加强党员发展工作。建立健全党组织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激发师生和党员干部为党的事业和学校目标不懈奋斗的热情和动力。
    27.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强化各级党组织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和主动权,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体现时代要求,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28.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完善机关作风建设评价制度,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建立工作流程和责任清单制度,推出服务承诺,完善各类意见建议的受理、答复、反馈、问责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强化亚洲通和校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强化部门协作,提高办事效率。    
    三、 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大理大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综合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确保改革全面稳步有序推进。
    组  长:李兴华  张桥贵
    成  员:段  林  杨韶春  杨建华  李小兵 
            段利华  杨树元  赵  昱  李彦萍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发展规划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和统筹协调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领导小组下设8个专项改革工作组。
    (1)管理体制改革组,牵头部门:党政办公室。
    (2)教育教学改革组,牵头部门:教务处。
    (3)人事制度改革组,牵头部门:人事处。
    (4)学科建设改革组,牵头部门:研究生处。
    (5)科研体制改革组,牵头部门:科学与技术处。
    (6)国际交流改革组,牵头部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7)资源配置改革组,牵头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处。
    (8)党建工作改革组,牵头部门:党委组织部。
    在学校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基础上,每个专项改革组进一步凝练改革重点和突破点,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
    (二)认真做好调查研究
    围绕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成果,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提高领导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高度重视,凝心聚力,上下联动,协力破解。
    (三)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要与政府主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既要主动融入国家和云南省的发展战略,又要对接好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需要。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支持,回应社会关切,实现良性互动,为学校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抓好舆论宣传引导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引导师生员工正确处理学校和学院、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个人和集体等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汇聚深化学校改革、加快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引导全校师生员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改革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为全面推进“三化一突破”,实现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