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当前位置:亚洲通 >> 教学科研 >> 学术在线 >>正文
科学无神论教育:从“物性”教育向“人性”教育的转化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11期  作者:何桂宏

 

摘 要:科学无神论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当前,学校对青少年学生采取了诸多科学无神论教育,但有神论及其活动却在校园里不断扩大。究其原因,我国青少年科学无神论教育走进了“物性”教育的误区:教学目的功利化,教学理念非人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实践边缘化等。要使科学无神论教育取得实效,必须实现“物性”教育到“人性”教育的转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提升和完善人性是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科学无神论教育;“物性”教育;“人性”教育

 

科学无神论教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为指导,依托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等途径,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受教育者的科学无神论心理素质,使其形成以科学世界观为核心的健全人格、全面素质的教育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无神论教育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然而,一方面,学校的科学无神论教育不停,另一方面,有神论及其活动却在校园里不断扩大。通常,人们把这种反常现象理解为科学无神论教育效果的负面效应。深刻反思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对当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防范各类错误思潮以及宗教文化向校园渗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无神论教育:抵御校园各类有神论现象的有力武器

宽泛地说,凡涉及对任何神灵的信仰就是有神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思想文化的冲击。许多有神论思想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包括宗教信仰、现代迷信以及各类气功、特异功能等,甚至还包括邪教活动。

(一)青少年信仰宗教者数量逐年攀升,校园传教或变相传教现象屡见不鲜

调查表明,虽然青少年学生自认为信仰宗教的比例不高,但绝对数量不容小视;学生中还未认信某种宗教,但对某种宗教及其文化感兴趣、有亲近感的比例较高,增加了未来信仰宗教的可能性。以信仰基督教为例,据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课题组2008—2009年间进行的大规模全国性抽样调查估算,我国现有基督徒人数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总体估值为2305万人。其中未受洗者749万人,占32.5%。而14岁及以下占0.6%,15-24岁占3.7%。[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仰的多元化,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国际交流方面日益频繁,加上社会上的“宗教热”逐渐升温,各种传教或变相传教活动在校园内由秘密转向公开。例如,“汉语基督教神学运动”公然进入学校讲堂和国家研究机构,宣传教义,培养神学和传教人士。[2]有的出版社接受传教士的推荐,出版“神创论”一类图书迎合青少年的需要,以求得商业利益。有些外籍教师和外国留学生利用校园内活跃的英语角以交友为手段,或者利用学生学习外语的激情与热情,以授课为名,有目的地对我国青少年学生进行宗教意识的渗透和宣传。这实质上可以视为一种校园宗教渗透的新形式——文化传教。

(二)现代迷信思想和活动在校园有所抬头

现代迷信,是指在现代社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科学的名义,将封建迷信、骗术、巫术或伪气功等融为一体加以包装,以迷惑信众,但其内容实质上是反科学的一些歪理邪说的总称。当代青少年学生所信奉的现代迷信主要有四类。一是传统世俗迷信。例如,一些学生相信168(一路发)、158(要我发)等数字能带来好运,而13、4这类数字会给自己带来不利;一些自然现象如出门碰见喜事儿预示着自己有好运,看到喜鹊叫也会觉得好运要降临,等等。二是信“鬼神”、信“神仙”。例如,为了考个好成绩,考试前双手合十,口念“阿弥陀佛”,甚至去寺庙烧香拜佛。三是信“特异功能”。有些学生总是相信未卜先知、心灵感应等超自然力的神秘现象。四是个人崇拜。有些学生盲目崇拜“伟人”“大师”“影视明星”或者历史上的某个帝王将相等。根据笔者的观察,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比较流行的现代迷信活动主要有:看相算命、求神拜佛、电脑求卦、星座风水、痴迷气功等等。

(三)敌对势力利用邪教组织境内外勾结,不断加大校园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0条对邪教组织的定义是: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对法轮功、全能神、主神教等邪教组织依法坚决查禁取缔,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对邪教反科学、反人类的丑恶嘴脸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揭发,有效遏制了邪教的发展蔓延。但是一些邪教残余势力贼心不死,他们通过境内外的相互勾结,利用青少年学生涉世未深、盲目冲动的弱点以及由于社会转型给学生带来的诸多心理困扰和心理压力乘虚而入,不择手段地在校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邪教文化渗透。近几年,校园邪教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活动方式更加灵活,邪教骨干分子常常到处流窜,异地活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逃避侦查。二是活动策略更加诡秘,尽量淡化政治色彩,打着“人权”“慈善”“宗教”的旗号美化自己,组织形式与活动内容都尽可能隐蔽。三是活动内容贴近青少年学生生活实际,投其所好,使青少年一步一步地滑向邪教组织所设计的陷阱。四是内外勾结更加紧密,寻求靠山与支持。五是活动技术含量增加,如互联网串联,攻击通信卫星,破坏有线电视线路等。在笔者的访谈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师生反映,曾在校园里甚至在教室里看到过张贴的“法轮功”宣传单、在电子信箱中有法论功的非法宣传品,甚至有境外法轮功分子直接打电话到学生宿舍进行游说,等等。

这些有神论思想及活动在学校里的存在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校的育人环境,动摇了青少年学生的无神论信仰,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科学无神论教育就是运用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无神论的观念教育学生,使他们懂得世界的本质,知道神学迷信的虚妄,逐步把他们培养成坚定的无神论者。科学无神论教育说到底是“正面教育”和“挽救性教育”的结合,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科学无神论教育是抵御和防范各类有神论思想和现象的有力武器。

二、“物性化”:当前学校科学无神论教育被严重弱化的根源

我国学校科学无神论教育实践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的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学校即便是安排了少量的科学无神论教育活动,往往也陷入了“物性”教育的误区。目前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外,一般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科学无神论教育课程,只是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将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内容零星渗透进其他的课程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学,科学无神论教育的专门课程,甚至针对性的渗透教育活动都是一片空白。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教师一般都不愿意在这些基础素质的培养上下工夫,导致当前我国学校出现了“有神论有人讲,无神论无人讲”的尴尬局面。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任何一个没精通人性科学的理论和技巧的人,很难把人教育成为更好的人。他会完全是在做表面文章,并会错误地深信,由于事情的外在方面已经发生改变,他完成了某些有意义的事情”。[4]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学校科学无神论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很大程度上和我们对人性的认识偏差有着直接的联系。我们总是把人性定格在固定的层面,对人性的假设是僵化的、程式化的和“物性化”的,导致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这就使得科学无神论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帮助被严重弱化。不仅如此,“哪里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哪里就会出现社会病态和退化现象”[5]。教育的人性缺失就会教育出缺失人性的人,从而产生社会人性的缺失。“物欲综合症”是当下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是“物性”教育的必然产物。这使得人们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这种情形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似乎尤为突出。近年来,青少年群体中频发的各种不良现象如拜金主义、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信仰迷失等就是例证。

三、“人性化”:加强学校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应有走向

科学无神论教育面对的是人,科学无神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科学无神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人格完善。科学无神论教育的教育目标决定了科学无神论教育是应人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应人性提升的需要而发展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6]科学无神论教育和其他的人类教育活动一样,其终结目标在于培养人格健全、身体健康和思想向上的全面发展的“人”。鉴于此,人的教育首先必须是“人化”的,是人性化的。离开“人化”或者人性化的教育,无论是科学无神论教育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异化”的,而且注定会失败。

马克思主义辩证整合和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性观是科学无神论教育的方向和保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性是“生成的”“多样的”“异质的”“开放的”“变化的”,是上述这些特质的综合与统一。简言之,人是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的统一,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所以,科学无神论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还要根据人的基本特性,使人成为应该成为的人。我们需要树立全面的、发展的人性观,摒弃片面和僵化的人性观,杜绝在“人性认识上的两极摇摆”,否则,“失去了一半的人性假设,导致失掉了另一半的教育,而这种失掉了另一半的教育,培养的与其说是失掉了一半的人,不如说尚不是真正意义上自由自觉活动的人”[7]。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认为,科学的教育根据人之所以为人的共性来制订教育目标,又根据人千差万别的个体属性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情制宜,把社会需求的人的发展标准和个体人的进步发展灵活地结合起来,寻求社会发展和个体人发展的辩证统一。回到科学无神论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一种科学的人性观。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确立科学的认识态度,其实质就是要形成动态、辩证地认识人、教育人的态度;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认知方式,其实质就是要建立多样的、开放的、灵活的认识人、教育人的认知结构。唯如此,才在真正意义上合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哲学观。在这个基础上建构科学无神论教育理论认知,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预期。

显然,无论是从个体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性缺失的教育都是不可取的。本质上,背离人性的教育就是背离人的发展规律、背离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必然受到规律的制裁,也必然给个体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阻滞甚或灾难。因此,提倡和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其本质就是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既促进个体人的健康发展,又促进社会和社会人的和谐进步。“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要以教师为本,更要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肩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是根本’理念的使命,使他们在被尊重、被关心、被信任中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8]

说到底,“人性化”教育是针对教育者而言的。首先,这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要求教育者尊重人、尊重人的基本特性实施教育的理念。其次,这是一种原则,一种要求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时时刻刻为受教育者的发展着想,进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原则。再次,这还是一种策略和方法,一种在教育过程中“引导”而不是“灌输”、“引发”而不是“填充”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与“人性化”教育针锋相对的是“物性化”的教育,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的观念上把人完全被动化,把受教育者当作机器、客体、物品;在教育原则上遵循的是主观自我,予取予夺;在教育策略和方法上采用体罚、心灵施暴、强迫灌输的教育。如果把这样的教育思想、原则和方式延伸到科学无神论教育领域,其教育的效能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尊重和提升完善人性是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归宿和出发点,是践行科学无神论教育理念的崇高境界和理想目标。我们必须从“物性”教育向“人性”教育转化;必须从单一适应社会的功利化教育向社会性和个体性完备统一的人文主义教育转化;必须从静态的教育向动态的发展性教育转化。即注重全人性的科学无神论教育,引导现代人的自主发展;注重发展性科学无神论教育,引导现代人的科学发展;注重造应性科学无神论教育,引导现代人和谐发展。同时,作为科学无神论教育的践行者,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从个体的社会需要与心理需求出发,提高科学无神论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此外,“要通过教育培育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增强消解内心‘冲突’、平衡自身心态的能力,促进人自身知、情、意、行和谐发展。”[9]

 

参考文献:

[1]金泽,邱永辉.中国宗教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科学与无神论》编辑部.“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座谈会在京举行[J].科学与无神论,2011(1).

[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阿德勒·阿尔弗雷德.理解人性[M].陈太胜,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5]库利查尔斯霍顿.社会过程[M].包凡一,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7]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8]潘荣华.以人性化管理营造和谐教育教学环境[J].中国教育学刊,2012.

[9]石开斌,宇业力.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