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当前位置:亚洲通 >> 新闻资讯 >>正文
我院教育硕士毕业研究在国际SSCI期刊发表
发布日期:2024-03-20 | 来源:| 阅读次数: 次

近期,我院2021届教育硕士(学前教育专业)李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由国际知名的Wiley出版集团旗下SSCI期刊《PsyCh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Empathy with nature promotes pro-environmental attitudes in preschool children(中文题目:自然共情对学龄前儿童环保态度的促进作用)”的论文。该论文是在其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和完善而成。


图1 论文截图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人类的共情能力并不仅限于对其他人的感受和经历的理解和共鸣,它也扩展到了对大自然的感知和关怀。在学界,这一倾向被称为自然共情(empathy with nature),它是指个体对自然世界(如花草树木、动物等)的理解与情绪体验,特别是对其不幸的共鸣。研究自然共情对儿童环保态度的关系,有助于揭示人类早期环保意识与行为的形成原因,并为环保教育工作提供实践指引。为此,该研究综合了相关和实验研究方法,探讨了自然共情对学龄前儿童环保态度的促进作用。

首先,采用相关研究设计,通过对138名学龄前儿童的调查,发现自然共情与学龄前儿童的环保态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图2)。即儿童对自然的共情能力越强,越愿意去保护环境。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关联并不能被性别、年龄、对人类的共情等可能的混淆因素所解释。


图2 自然共情与环保态度存在正相关


进一步地,采用实验研究设计,招募了来自云南省大理市某幼儿园两个平行班共46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配为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讲述和讨论图画书中的故事,引导实验组儿童对小动物无家可归的处境产生共情(图3)。通过引发共情,发现实验组儿童的环保态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图4)。


图3 用于引发学前儿童对产生自然共情的绘本图片


图4 自然共情对学龄前儿童环保态度的促进作用


综上,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自然共情对儿童环保态度形成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上证明引发自然共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环保教育方法。

论文的前四位作者分别是李云(共同第一作者),我院2021届教育硕士(学前教育专业),现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专任教师;赵亚军(共同第一作者),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讲师、博士;黄群,我院2022届教育硕士(学前教育专业),现为贵阳市云岩区第十六幼儿园专任教师;邓吉艳,我院2021级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我院李荆广教授,合作者还包括温州肯恩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邓雪儿。

论文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pchj.735

作者:李云

          审核:李荆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