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当前位置:亚洲通 >> 人才培养 >> 教育专业硕士 >>正文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1版)

一、学科专业简介

本专业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方向。本专业为增强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以适应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数学学科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而开设;本专业开设: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发展与教育、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等专业主干课程;本专业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坚实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

二、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培养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数学学科教学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专任教师。

(二)具体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方法论精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借鉴国内外初等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新成果。

2.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良好的专业品格,能立志为国家和地方的中小学教育事业服务。

3.掌握从事学科教学(数学)所必需的数学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方向的前沿与发展现状。

4.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研究方法,能胜任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在其数学教育教学中发挥引领作用。

5.能够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围绕自身工作开展实证研究,促进专业发展。

三、研究方向

不区分研究方向。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基本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一年。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考核

方式

开课学期

开课学院

学位课

学位公共课

5学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6

考试

1

马院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四选一

1

18




考试

1

马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自然辩证法概论

英语综合(专业学位)

2

48

考试

2

外语

学位基础课

8学分)

教育原理

2

36

考试

1-2

教院

课程与教学论

2

36

考试

1-2

教院

教育研究方法

2

36

考试

1-2

教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36

考试

1-2

教院

位必修课

(11学分)

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

2

36

考试/考查

3

教院

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2

36

考试/考查

3

教院

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

2

36

考试/考查

4-5

教院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2

36

考试/考查

3

教院

现代教育技术

2

36

考试/考查

3

教院

论文写作

1

18

考试/考查

4

教院

非学位课

专业选修课

6学分,

3门)

数学学习理论与方法

2

36

考查

3

教院

数学文化与数学史

2

36

考查

3

教院

数学教育的国际比较

2

36

考查

3

教院

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

2

36

考查

3

教院

问题解决与数学建模

2

36

考查

3

教院

数学与统计软件应用

2

36

考查

4-5

教院

学校心理咨询技能

2

36

考查

3

教院

教育政策与法规

2

36

考查

3

教院

班级与课堂组织管理

2

36

考查

3

教院

数学教育文献研读

2

36

考查

3

教院

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

2学分)

教学技能训练

1

18

测试与评估

3

教院

微格教学

1

18

答辩与评估

4-5

教院

校外实践

6学分)

教育见习

1

18

答辩与评估

1-2

教院

教育实习(跟班研修)

4

72

鉴定

68

教院

教育研习

1

18

答辩与评估

7

教院

其他必修环节

入学教育

(不计学分)

研究生教学管理、VPN及图书借阅等系统的培训,学位授予标准及学位论文要求等

不计 学分

9

全体研究生必须参与

学术活动

(不计学分)

学术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开展论文写作与指导培训等,参加不少于10 次本学科讲座、研讨会等。

不计 学分

以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书面材料作为考核依据。

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需要达到的最低总学分

总学分38分,学位课程24分


注: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考取的研究生,需补修2门课程:中外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采取单独开课、单独考核形式完成补修,课程成绩不记学分。

六、课程教学及考核要求

1.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根据学术发展前沿,结合课程内容与特点,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小组研讨、实验演示、自学等方式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学位基础课为考试,学位必修课和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为考试或考查,实践教学为答辩、测试、评估、鉴定等形式。

七、培养方式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课堂互动、分组研讨、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2.实行“双导师制”: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聘任亚洲通:教师和具有高级职称、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外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共同培养研究生。

3.加强人才培养管理与质量保障:明确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的资格要求,加强对导师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指导与服务;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科研交流平台建设,积极开展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学术交流活动,强化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建设;立足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充分结合数学教育特点,对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特殊问题进行专门化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学科教育教学策略;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立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引导研究生执行培养计划,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就业市场状况、积累就业经验、掌握应聘技巧,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

八、培养过程

1.研究生培养通过“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工作”三个环节实行,三个环节可交叉进行。

2.专业基础知识: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根据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3.专业技能实践:研究生在学程内完成不少于1年的专业技能实践。

4.学术活动:全体研究生必须参与学术活动,在毕业答辩前提交一份科研记录或文献综述。

5.毕业及学位授予: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要求和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可准予毕业并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九、实践教学的实施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建章立制,确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校内实验与实训教学平台建设,有序安排和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内容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技能培训等,其中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到基础教育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时间不少于两学期。

十、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1.时间及要求

教育硕士研究生应至少有一年的时间从事学位论文工作,不计学分。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及指导小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主要涉及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送审、正式答辩等流程。学位论文开题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完成,中期检查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完成,论文预答辩、论文送审、正式答辩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完成。

2. 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与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选题应紧密结合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紧扣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反映该学科领域培养目标的要求;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论文、调研报告、案例研究、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论文字数应在 2.5 万字左右。

3.规范要求

条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述规范。学位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封面、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摘要(中、外文)、关键词、论文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目录、致谢和必要的附录等。

4.水平要求

(1)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并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遵守相关学术论文规范;

(3)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4)学位论文的正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科研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5)学位论文撰写要求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通畅,图表清晰,数据可靠。

(6)通过学位论文研究及其所开展的科研活动,对相对独立完成的课题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鼓励发表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5.论文答辩

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6.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评定,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一、文献阅读要求

研究生在学程内完成以下文献阅读要求,在毕业答辩前需提交一份科研记录或文献综述。

1.教材或著作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张奠宙,王善平.数学文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前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朱华伟,钱展望.数学解题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方均斌.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8]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代钦.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M].呼伦贝尔: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4.

[10]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黄秦安.数学哲学与数学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

[13]波利亚.数学与猜想第一、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4]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一至第四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15]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16]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7]李俊.中小学概率的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8]陈近.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史与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19]战珊珊.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0]房元霞等.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1]肖骁.数学教学中的“情”与“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2]林风等.图解数学:数学教学新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3]李士骑等.数学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4](英)苏·约翰斯顿-怀尔德,李忠如等译.数学教学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25]张磊.数学教学技能导论[M].广东: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2.期刊文献

研究生可查阅《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等期刊。

[1]孔凡哲,史宁中.中国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及养成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7(06).

[2]马云鹏.亚洲通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

[3]朱立明,胡洪强,马云鹏.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生成路径——以高中数学课程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

[4]张和平,裴昌根,宋乃庆.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探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7(5).

[5]张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发展水平的研究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10(1):60-64.

[6]代钦.释数学文化[J].数学通报,2013(4):2.

[7]张定强,蒋会兵,王旭阳.高中生数据处理能力现状调查及教学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6(4).

[8]黄秦安.数学课程中数学文化相关概念的辨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4):2-4.

[9]喻平,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与学业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8(1).

[10]任子朝,陈昂,赵轩.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5):116-121.

[11]童莉,张号,张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评价框架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2014(2).

[12]郑毓信.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数学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44-50.

[13] 喻平.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一个框架[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2).

[14]李艳琴,宋乃庆.小学低段数学符号意识测评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教育学报,2016,12(4).

[15]曹一鸣,王万松.高中统计内容设置的国际比较——基于15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1):1-4.

3.选读书目:由导师指定的不少于5部参考书目。

4.阅读不少于100篇中英文专业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