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当前位置:亚洲通 >> 人才培养 >> 教育专业硕士 >>正文
非全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1版)

   一、学科专业简介

  本专业属于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的教育管理专业领域,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具有较强教育管理实践和研究能力,能从事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本专业开设教育原理、教育管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等主干课程。本专业培养过程坚持理论和实践融合,课程设置遵循“精、新、实”的原则,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

  二、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教育发展需要,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具有较强教育管理实践和研究能力,能从事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

(二)具体目标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良好的专业品格,能立志为国家和地方教育事业服务的管理人才。

  2.掌握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技术,熟悉国家基础教育的政策与法规,熟悉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

  3.具有较高的教育管理水平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理论与方法,开展教育管理研究与实践变革,推进学校和基层教育部门的改革与创新。

  4.能够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围绕自身工作开展实证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三、研究方向

  不区分研究方向。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采取非脱产学习方式,基本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一年。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非全日制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考核

方式

开课学期

开课学院

学位课

学位公共课

(5学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6

考试

1

马院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四选一

1

18



考试

1

马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自然辩证法概论

英语综合(专业学位)

2

48

考试

2

外语

学位基础课

(8学分)

教育原理

2

36

考试

1-2

教院

课程与教学论

2

36

考试

1-2

教院

教育研究方法

2

36

考试

1-2

教院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36

考试

1-2

教院

学位必修课

(13学分)

教育管理学

2

36

考试/考查

3

教院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2

36

考试/考查

4-5

教院

有效教学

2

36

考试/考查

3

教院

教育统计与测量

2

36

考试/考查

3

教院

现代教育技术

2

36

考试/考查

3

教院

学校发展规划专题研究

2

36

考试/考查

3

教院

论文写作

1

18

考试/考查

4

教院

非学位课

专业选修课

(6学分,

选3门)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2

36

考查

3

教院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

36

考查

3

教院

教育政策与法规

2

36

考查

3

教院

学校管理案例研究

2

36

考查

3

教院

校本课程开发

2

36

考查

3

教院

比较教育研究

2

36

考查

3

教院

教育技术与学校管理

2

36

考查

3

教院

教育管理史专题研究

2

36

考查

3

教院

校本教研行动研究

2

36

考查

3

教院

教育实践研究

(6学分)

实践案例研究

2

36

鉴定与评估

3

教院

教育观察反思

2

36

鉴定与评估

4-5

教院

教学专题研究

2

36

鉴定与评估

6

教院

其他必修环节

入学教育

(不计学分)

研究生教学管理、VPN及图书借阅等系统的培训,学位授予标准及学位论文要求等

不计 学分

9

全体研究生必须参与

学术活动

(不计学分)

学术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开展论文写作与指导培训等,参加不少于 10 次本学科讲座、研讨会等。

不计 学分

以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书面材料作为考核依据。

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需要达到的最低总学分

总学分38分,学位课程26分。














































注: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考取的研究生,需补修2门课程: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在第一学期采取单独开课、单独考核形式完成补修,课程不记学分。

  六、课程教学及考核要求

  1.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根据学术发展前沿,结合课程内容与特点,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小组研讨、实验演示、自学等方式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学位基础课为考试,学位必修课和非学位课(专业选修课)为考试或考查,实践教学为答辩、测试、评估、鉴定等形式。

  七、培养方式

  1.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课堂互动、分组研讨、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2.实行“双导师制”: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聘任亚洲通:教师和具有高级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外优秀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共同培养研究生。

  3.加强人才培养管理与质量保障:明确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的资格要求,加强对导师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指导与服务;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科研交流平台建设,积极开展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和学术交流活动,强化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建设;立足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充分结合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教育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特殊问题进行专门化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策略;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立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引导研究生在执行培养计划过程中,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就业市场状况、积累就业经验、掌握应聘技巧,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

  八、培养过程

  1.培养环节:研究生培养通过“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工作”三个环节实行,三个环节可交叉进行。

  2.专业基础知识:导师(组)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根据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3.专业技能实践:研究生在学程内完成不少于1年的专业技能实践。

  4.学术活动:全体研究生必须参与学术活动,在毕业答辩前提交一份科研记录或文献综述。

  5.毕业及学位授予: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要求和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可准予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

  九、实践教学的实施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教育实践研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开展教学设计、教育调查、案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1.实践案例研究:以所在单位教育管理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撰写5000字以上调研报告。

  2.教育观察反思:进行课堂观察或教育活动观察,完成至少10个详细的教育观察报告,并附相应的完整观察视频。

  3.教学专题研究:针对本学科、本岗位的教学实践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并形成5000字以上研究报告。

  十、学位论文

  1.时间及要求

  教育硕士研究生应至少有一年的时间从事学位论文工作,不计学分。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及指导小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主要涉及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送审、正式答辩等流程。学位论文开题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完成,中期检查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完成,论文预答辩、论文送审、正式答辩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完成。

  2.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与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紧扣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应在2.5万字左右。

  3.规范要求

  条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述规范。学位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封面、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摘要(中、外文)、关键词、论文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发表文章和申请专利目录、致谢和必要的附录等。

   4.水平要求

(1)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并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遵守相关学术论文规范;

(3)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4)学位论文的正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科研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5)学位论文撰写要求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通畅,图表清晰,数据可靠;

(6)通过学位论文研究及其所开展的科研活动,对相对独立完成的课题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鼓励发表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5.论文答辩

  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或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者或教师。

  十一、文献阅读要求

  研究生在学程内完成以下文献阅读要求,在毕业答辩前需提交一份科研记录或文献综述。

  1.必读书目

  (1)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彼得?G?诺斯豪斯.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韦恩?K?霍伊等.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七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伦恩伯格等.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实践(第5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5)博伊德、W.L.博伊德、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9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7)乔迪·L.菲茨帕特里克等.改变未来的方案和评价标准(第4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8)马斯·H.埃斯蒂斯,苏珊·L.明茨. 十大教学模式(第7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9)卡尔·D.格里克曼.教育督导学:一种发展性视角(第10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10)杰拉尔德?C?厄本恩等.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11)哈里?F.沃尔科特.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一项民族志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2)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20.

  (13)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4)张新平.教育管理学的持续探索[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15)张新平、褚宏启.教育管理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6)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2003年至今各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至今.

  (17)刘淑兰.教育行政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8)萧宗六、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9)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0)富兰. 学校领导的道德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1)凯瑟琳·莫塞斯.哈佛教育名著译丛:教育管理的案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2)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3)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4)古得莱得.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5)郭秉文.中国教育行政沿革史(120年纪念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6)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7)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8)(德)福禄贝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9)(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91.

  (30)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1)迪尔、彼德森.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32)杜佐周.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

  (33)罗廷光.教育行政(上、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4)程晋宽.西方教育管理理论新视野[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5)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6)万玮.学校管理的本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7)丹尼·斯蒂尔、托德·威特克尔.学校管理最重要的48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

  2.阅读不少于100篇中英文专业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