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亚洲通 >> 党群工作 >> 亚洲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亚洲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5年2月24日 |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阅读次数: 次
 亚洲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在政治理论学习会上的发言

杨玉春
在上次集中学习时,李钢等4位同志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体会做了交流发言,给我很多启发,自觉受益匪浅。今天我将继续李冬莲老师的话题,谈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趋势与亚洲通:的应对问题。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不仅关乎宏观结构的改革,更涉及到微观结构的调整。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的组成构成状态与联系,包括行政管理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教材结构、师资队伍结构、人员知识结构等。如果学校微观结构不合理或失调,就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制约学校的发展。
所谓地方本科院校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目前,我国有1055所非“211”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本科办学历史长的地方本科院校、部委或行业转制地方管理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新建的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新设本科学校,共有647所,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数量的55.3%,占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61.3%。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就折射出学生就业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和障碍。资料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2011年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5.8%,是三类高校中最低的(麦可思调查机构将学校类型划分为排名前25院校、非排名前25的“211”院校以及非“211”院校),特别是1999年以来新设的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数量最多,招生规模最大,人才培养最多,是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力,目前陷入发展困境,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呈现以下突出问题和矛盾:以学术标准为主的学校评估制度与应用技术大学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基准的矛盾;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与按照应用技术大学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矛盾;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师制度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和灵活用人制度的矛盾;高考招生、分层录取的入学制度与扩大招收有技术技能基础的学生和发展职业继续教育的矛盾;教育内部自成一体相对封闭的治理结构与应用技术大学行业企业直接参与治理的矛盾;以知识教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内部运行机制与真实应用为基础实现培养与需求无缝对接的矛盾。虽然,诸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在努力发展、寻找出路,在特色办学上取得不俗成绩,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不合理的分类设置、单一的评估体系、统一的拨款方式及高校自主权不落实等体制机制原因,使地方本科院校陷入发展困境。
一、转型发展是解决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现实需要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如下问题: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而新建本科院校的问题更为突出。1999年以来,全国共新设本科学校647所,其中:新设公办本科院校256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118所),独立学院293所,新设民办本科和中外合作本科院校两类共有98所。可以看出,这些院校缺乏本科教育办学的历史积淀,缺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积累、师资积累、硬件积累以及技术积累,在办学定位、师资队伍、专业设置、教学设施、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的结果:一是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明显,倾向于培养成本低的专业,在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汉语言文学等5个专业的招生比例高于非211高校平均水平;二是就业率低于全国本科院校平均水平,根据麦可思提供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数据看,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不到50%,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也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162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64%,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半年内发生离职行为;三是科研基础薄弱,拥有的科技经费少,产出的科研成果也较少,科研投入结构不合理,来自企业事业的科研经费仅占其科研经费总额的29.87%;四是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十分薄弱,与产业界的联系很少。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结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不仅是院校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教育结构调整中高等教育实现服务国民经济升级发展的关键,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进行优化,即通过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的调整,有效激活教育对经济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育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转型二、转型发展是欧美发达国家实践经验的总结
1、 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调整
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都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科类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形式进行了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切调整与匹配,前后经历了多元化扩张---横向整合---纵向整合的三大发展阶段,使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实现了有力的支撑,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多元化扩张阶段,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侧重于扩大办学规模;在横向整合阶段,侧重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的横向合并与重组,优化教育结构;在纵向整合阶段侧重于强化“双元”结构(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联系。总体来看,其改革的主导力量是中央政府,目标是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效率、有效性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2、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
本世纪的金融危机重挫各国的虚拟经济,而以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为实体经济的德国、瑞士、荷兰、芬兰、奥地利等国家则应对自如,在其背后是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大学所提供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应用技术大学对实体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数量在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占绝大部分。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是相吻合的,而应用技术大学是这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应用技术大学是基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偏重理论和基础研究的传统大学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构成了平行并逐渐贯通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善了高等教育结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系统。
应用技术大学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各国经济的稳步和快速提升;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使社会更加稳定和公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了国家高等教育体系
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四、亚洲通:转型发展的思考
(一)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二)亚洲通:转型发展的条件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有基础
在2008年,亚洲通:把“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个性充分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四年一次的培养方案修订也使这一目标得以贯彻;始于2007年的《大理学院知道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指导意见》也对此提出要求;合并组建以来实践的投入(软件、硬件----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训室、实验中心等等)
(三)如何做
1、进一步明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2、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3、加强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专业群建设
4、加强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
5、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以探寻规律、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决策为宗旨,汇集各方资源,融合专家智慧,开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题研究,更好地发挥理论基于实践并服务指导实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