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媒体理大

媒体理大

大理日报:大鹏一日乘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理学院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内涵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辛向东 陈 耀 通讯员 高文理 李绍峰
    眼下正是隆冬季节,阵阵寒流来袭,整个大理坝子笼罩在雨雾的氤氲里,苍山之巅也在一夜间披上了厚厚的雪被。而当记者来到坐落于苍山脚下的大理学院,却见一树一树的冬樱花正开得姹紫嫣红,绽放出浓浓的春意,与苍洱景致交相辉映,仿佛一幅水墨画;而校园里每一位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身上焕发出的“至诚尚行、求实创新”的精神风尚,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所“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的高等学府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大理学院是滇西地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基地,是云南省地处非省会城市高校中成立最早、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及云南省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我们身为大学中的一员,在深深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有一种沉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兴华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
建设发展:从零的突破向规模质量的蜕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大理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可以说经历了一次次艰难的阵痛与嬗变。
    197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大理医学院(本科院校)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经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大理学院。校园占地面积23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近55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6亿元;图书馆藏书190余万册;2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12个教学实习基地。其中,有4个境外基地,能够满足各学科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
    据了解,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多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700多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60多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为130多人。
“目前,我们正着力加快学校的发展,将能够在更高的平台上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要;更好地打造滇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智力库’和‘人才库’;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国际化办学特色!”大理学院校长张桥贵一口气地对记者说出几个“更好地。”
办学特色:从涓涓细流到熔铸四海文化的提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大理学院从无到有,从本专科教育为主体向全面开展本科教育、并开辟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从本科的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转型。作为学院的一个老教师,我感受到了它的变化是深刻的、巨大的!”从建院之初就在该院任教、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胡开元对记者说。
记者在该校的采访中了解到,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该校充分结合自身优势与发展基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内涵建设,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打造品牌学科、营造育人环境、弘扬特色文化,在三个方面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第一个特色是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积极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为促进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和谐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学校举办本科教育36年、硕士研究生教育11年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实现了由较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转变,为边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先后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各类高素质人才。学生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就业情况好,80%以上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和中小学服务。经过基层的锻炼,许多人成长为行业的骨干,有的还走上了州、县级以及学校和医院的领导岗位。第二个特色是充分发挥优势学科专业的示范作用,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第三个特色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秉承“融四海文化,铸大学精神”的办学理念,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办学空间。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大理学院一张颇具特色的名片。2006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大理学院确定为云南省高校实施“走出去”战略首批四所试点高校之一,2008年2月,成为云南省应用型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展的每年一届的“国际日”活动,从2002年起至今已举办了十二届,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化活动。截至2013年,共培养印度、尼泊尔、老挝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各类留学生累计2400人。
“4年前我离开自己的国度,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大理学院留学,刚开始,我还有一种隔阂感,时时想家;几年过去了,我对大理学院有了一种家的依赖感,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最有用的知识,还获得了一份美好的情感!”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心内科专业的尼泊尔留学生阿·苏梅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2012年,大理学院留学生培养教改项目《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南亚东南亚国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大理学院在对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留学生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教研成果:从社会关注到人才区位优势的聚变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理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近年来,国家领导人,教育部、云南省党政领导同志先后到校视察指导工作,许智宏、樊代明、邱勇、梅宏等数十位院士先后到学校考察讲学,对学校办学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视察学校时指出:“大理学院成为中国高等学校合并组建的缩影,是改革的成功范例”。
大理州、市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发展工作,多次到学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帮助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2000年以来,大理州、市行政划拨学校土地2000多亩。近年来,州、市在校内安排建设800套周转房,供人才引进和青年教职工居住,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学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该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云岭学者、云岭文化名家、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教学名师等专家学者60余人次。同时,还拥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求是杂志社国情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成员等学术领域专家。
   “大理学院能得以迅速崛起,稳步发展,成果丰硕,和学院的爱才、惜才、用才是分不开的。你若盛开,凤蝶自来。搭建平台很重要!”在大理学院引进的“长江学者”赵昱教授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他向记者坦陈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
从社会各界的关心,到区位优势的发挥,再到不拘一格、大胆引进人才的聚合,引发“裂变反应”,催生了教学与科研水平的跃升。
    拥有较高的教学与科研水平。2008年6月,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拥有省级以上教学工程项目190余项。近5年来,累计获得科研经费近2亿元。教学科研人员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0余项,包括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总数近年来稳居云南省高校前10位;获得省部级科研课题120余项,国外基金项目8项。教师发表SCI、EI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著50余部,主编参编教材120余部。《大理学院学报》被武汉大学评定为中文核心期刊,在全国6000多种学术期刊中排名位居前20%。重视科技工作,积极发展优势学科,多项并举。近5年,共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获专利授权近100项,其中发明专利70余项。李树楠教授研究的“康复新”、“心脉隆”、“肝龙”3个新药已经产业化。
    未来规划:从百二河山向扶摇万里的跨越
    近年来,该校以教育部9所直属高校对口帮扶为契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具备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现已成为滇西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根据发展规划,未来5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20000人左右, 留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
   “大鹏一日乘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百二河山”的大理各族人民都有理由相信,“经过10至15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云南先进、西部地区有广泛影响、南亚东南亚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一定能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