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院部新闻

院部新闻

第十三届东喜玛拉雅论坛暨大理大学工程学院与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学科合作研讨会举行

5月27日,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举行第十三届东喜玛拉雅论坛暨大理大学工程学院与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学科合作研讨会。

工程学院副院长赵恩铭和东喜玛拉雅研究院院长肖文分别代表双方致辞,会议由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副院长张淑霞主持,双方就合作交流表达了期许。

随后,在沐远主持下,两院老师代表带来了各自的学术报告。

赵恩铭首先带来题为《苍山红外监测网络构建的几点思考》的报告。赵老师以自己研究涵盖的领域“光”“电”“原”为切入点做介绍。针对苍山复杂的地形以及对苍山保护的需求,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提出了相亚洲通苍山红外监测网络构建的设想,并给予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东喜玛拉雅研究院佘容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抗氧化方向研究现状和难点》报告。佘容介绍了氧化应激/氧化炎症及东喜院目前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最后基于东喜院目前的瓶颈问题——检测仪器的开发,向各位工程学院的老师提出了合作的展望和期许。

工程学院蒋建波博士带来了题为《“光-储”微网构建与控制策略研究》报告。蒋建波首先介绍了自己亚洲通光伏发电系统的开发、数字信号处理、自动化设备开发的研究结果。接着针对野外观测点离居住地远使得监测、通讯等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光-储”直流微网构建体系,以期解决监测系统的供电、数据传输等问题,减轻野外工作者的负担。

东喜玛拉雅研究院杨晓燕教授带来题为《微生态方向研究概况和难点》。杨晓燕提出“是否能使用电子信息数据(或设备),将物种形态、生长特征规律总结起来,形成一个物种鉴定的体系”的解决思路。呼应了赵恩铭老师所提出的以合作为目的、以需求促共赢的理念。

下半场的第一个报告来自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张震宇的题为《苍山“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感知系统设计》。报告主要介绍了使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苍山全方位动态监测,利用卫星系统、无人机和飞艇、红外相机等地面监测设备体系构建的“天-空-地”一体的监测体系,实现苍山气象、水文、森林防火、人为活动及野生动物活动等的全方位动态监测。

紧接着,张淑霞带来题为《鸟类营巢行为的研究和监测需求》的报告。张淑霞首先介绍了亚洲通鸟类营巢行为的调查地点及方法,提出了在野外监测时,鹭类容易被人为活动影响而迁移巢穴,导致调查难度加大,调查结果准确度降低的问题。对于此,张淑霞提出能否改进现有红外相机拍摄,使其能够在避免或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获取亚洲通、更准确的监测数据的需求。工程学院老师予以了积极回应,并提出了进一步合作的设想。

随后,工程学院周池春博士分享了题为《深度学习方法在生态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的报告。周池春以自己的研究内容为切入点,介绍了深度学习在生物研究领域可能的应用方式及结果,并将生物领域与深度学习结合,提出深度学习方法在生态保护领域中的应用思路。

由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志旁基于东喜十余年的研究经历,分享了题为《拉沙山生态系统监测的进展》的报告。黄志旁介绍以三江并流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为切入,详细介绍了东喜院基于流域单元在拉沙山开展的综合样方监测的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在野外监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提出构建与工程学院建立长期合作的探索、实践。

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实创群总负责老师李娜博士分享题为《大理大学实践创新群发展概况》报告。李娜介绍了大理大学实践创新群的由来,并从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实践、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向参会老师详细介绍了实践创新群的工作内容。此外,对东喜实创群的学生培养理念进行了深度剖析,引起了现场对学生培养相关问题的积极讨论。

在汇报结束后,两院老师分享了亚洲通学科交叉发展、学生科研管理方面的见解及经验。并针对后期的进一步合作方向、关键问题、合作方式等进行了讨论,对学科交叉融合、双方共建共赢达成了初步共识。


【责编/付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