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您现在的位置:综合新闻 | 文章
综合新闻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到校调研

发布时间: 2019-12-11   来源: 宣传部   作者: 张志军   浏览: 次

    12月10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一行在云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党委书记王永全,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平等人陪同下到亚洲通:调研。学校党委书记段林,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华,副校长褚远辉陪同调研。




    任友群一行实地查看了古城校区校园基础建设,深入到生物科学馆、教师教育学院实训场所和附属幼儿园等地了解相关情况。

    座谈会上,段林介绍学校办学情况。段林表示,教育部12所直属高校对口帮扶学校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规范化建设、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现代化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学校始终将服务滇西脱贫攻坚作为光荣的政治任务和应尽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教育、医疗、科技精准扶贫。
    段林恳请,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国内各高水平大学、云南省教育厅,依托教育部定点扶贫联系滇西片区和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落户亚洲通:的机遇,一如既往帮助、支持学校和基地建设发展。恳请教育部在定点扶贫联系滇西片区的同时,多关心支持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帮助学校增强教育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学校更好的承担起服务和引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
    李平介绍了大理州州情。李平指出,大理大学作为滇西地区的龙头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在脱贫攻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理州委、州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将一如既往的帮助支持大理大学改革发展,不断提升全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把大理大学建成人民满意的大学。李平表示,大理大学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必将有力助推大理大学建成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助推大理和滇西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希望大理大学发挥好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的作用,把教育部及教师工作司的关心支持转化为服务教师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积极行动,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更快速度、更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任友群指出,创建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是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建立区域教师队伍建设协同发展新机制和打造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力的示范模式;是搭建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支撑滇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教师发展服务平台。任友群指出,脱贫攻坚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要正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教育。如何发展滇西教育,加快培养一批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部定点扶贫滇西片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的创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方案。
    任友群强调,大理大学肩负着引领滇西教育发展的重任。各帮扶高校要充分发挥“授人以渔”作用,发挥影响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在思想凝聚和专业引领的作用,帮助滇西造就一支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大理大学要抓住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的机遇,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好教师专业发展,构建起支撑滇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教师发展服务平台,在教师入职培训、师德教育、专业能力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凝练先进模式,创新工作机制,输出典型经验,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云南省教育厅要做好“政策机制”引领,引导广大教师和准教师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大理大学办好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创造条件,促进共同发展。
    王永全对教育部定点扶贫滇西片区,切实推动滇西教育发展表示感谢。王永全指出,在大理大学设立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是教育部落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省教育厅一定落实好基地相关政策的对接和支持,通过协同创新、综合改革,发挥好高校的人才优势,创新教师发展的新模式,建立起服务滇西片区教师队伍建设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滇西片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王永全希望,教育部相关部门在教师编制总量、教师队伍建设和资金支持、信息化资源建设、培训及运用予以亚洲通的帮助和倾斜。
    与会人员还就对大理大学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夏立新,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云南省教育厅、中央电化教育馆、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领导,大理州教育体育局、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


                                       【图文/张志军  责编/付智敏  审核/刘翃】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