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专家学者走进大理大学 | 北师大张斌贤教授应邀为教师教育学院“苍山问道·教育论坛”作学术讲座

6月14日,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张斌贤教授为亚洲通:师生作了题为《夸美纽斯是班级授课制的“创立者”吗?》的线上学术讲座。学校副校长何志魁主持本次讲座,300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作为现代学校教育最重要、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对班级授课的专题研究一直是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张斌贤从夸美纽斯是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班级授课制的“创立者”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重点围绕班级授课制特性、班级授课制起源、夸美纽斯与班级授课制三个方面进行。张斌贤通过对班级授课制历史的考证和系统的文献研究梳理,发现国内教育学界对班级授课制的性质、起源以及夸美纽斯与班级授课制的理论的认识主要还存在“不全”“不清”和“不实”三个方面的问题。

所谓“不全”,就是学界对班级授课制性质缺乏全面性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教育学界通常将班级授课制当做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一种与个别教学相对的集体教学形式,强调其优越性在于一位教师同时对若干学生进行教学,较个别教学具有更高的效率,因而满足了近代以来不断增长的受教育需求,这种认识其实只触及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具有片面性,因为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不同样态的集体教学形式,即班级授课制古已有之。所谓“不清”,是指学界对班级授课制起源做了模糊化的处理,如现有亚洲通班级授课制起源的认识集中于“中世纪后期说”“文艺复兴后期说”“十六世纪说”“十七世纪说”等等,差异化言说与史料考证的缺失,导致模糊化处理成为平复争论的选择。“不实”,就是学界缺乏充分史实依据,盲目夸大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由于学界受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泛智学校》等著作中亚洲通班级授课制的理论阐释的影响,加之长期以来对班级授课制的源流研究较为薄弱且缺乏历史考察,导致许多人先入为主地认为夸美纽斯即是班级授课制的创立者,这是违背史实的,是不成立的。

以此为鉴,张斌贤进一步指出,由于教育学界长期忽视教育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的研究,因此,在教育学科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诸如认为夸美纽斯是班级授课制的“创立者”这种明显与史实不符的知识性错误虽然不能说“俯拾皆是”,但也绝非个案。由此说明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原因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原因就是教育学知识系统自身存在“先天不足”,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知识体系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原产地”将教育研究作为一种专门的人类认识活动却仅有较为短暂的过去。“后天的”原因就是无论是梅兰克顿、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特、杜威等欧美教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事实上都不同程度将教育研究当作解决当下迫切和重要问题的手段,而忽视了使其思想条理化、系统化和体系化。因此,张斌贤教授提出,我国学界在重构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学科建设时既要关注教育实践的变化,又要关注我们自身学科基础建设的夯实,要站在应有的思想高度将三种教育学知识传统融汇贯通,并与本国固有的教育思想资源相结合。

在交流环节中,张斌贤就我国教育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如何避免个人主观臆断,数字化时代班级授课制的中国发展,教育研究的共性认知与个性生成等问题与教师教育学院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与交流。

何志魁盛赞张斌贤教授的学术讲座为亚洲通:师生教育研究极大地拓宽视野,张教授的现身说法对学术知识进行批判质疑,对教师成长、学生发展极具奠基意义。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孙亚娟认为此次讲座能够提升学生学术品位与文献研究能力,堪称学术“盛宴”。讲座中不仅有对在传统教材中被奉为圭臬的定论的批判挑战与严谨的学术研究,还展示了如何做研究的思路:如何提出真问题?怎么梳理文献批判现有观点?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如何串联?


责编/付智敏  审核/刘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