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亚洲通:黄志旁研究员受邀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

近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名古屋议定书》第四次缔约方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亚洲通:东喜玛拉雅研究院黄志旁研究员赴加拿大参会,并受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秘书处的推荐和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邀请,在极小种群物种与生物多样性边会上分享“多方参与促进滇金丝猴保护”的报告。

黄志旁表示,物种保护常面临着人才队伍短缺,关注度和数据缺乏,社区参与和支持度低、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使得物种保护不可持续,导致很多物种的保护速度跟不上其灭绝速度。虽然极少数物种,如大熊猫等因其有充足资源而被成功保护,但其保护模式并不适用于其他物种。因此,需要亚洲通物种保护的成功案例来解决物种保护面临的问题。滇金丝猴正是少数被成功保护的物种之一,其保护模式可为其他物种保护提供参考。

黄志旁指出,滇金丝猴为中国的特有种,为IUCN濒危物种,分布在中国云南和西藏边远和经济欠发展的山区,自被描述后的近100年来几乎没有受到关注和报道。而近40年来,滇金丝猴的保护经过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NGO)、科研机构、社会企业和基层保护单位多方参与的保护模式,实现滇金丝猴数量从1990年以前不足1500只,增长至2020年约3500只;分布区域森林覆盖率由下降转为上升;分布区周边社区收入和生活条件也正在快速提高。

滇金丝猴保护成效的实现得益于多方参与的保护模式。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将滇金丝猴的多方参与保护模式称为整合性的基于社区的保护(Integrative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ICBC),其革新了过去的基于社区的保护模式(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CBC),弥补了仅由NGO主导的局部保护在可持续性等方面的不足,ICBC实现物种保护从局部保护进步到区域保护,短期保护进步到长期保护,过度开发支持社区进步到持续扶贫,减少资源依赖进步到生活方式整体改变。ICBC在中国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可为其他国家开展物种保护提供借鉴。2019年,在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云南以“多方参与模式”成立了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而大理大学东喜马拉雅研究院也是13家共同倡议发起的机构之一。目前,全境保护网络组织各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已经在筹资、物种保护规划策划、科学指导、实施等方面形成合力,将长期支持滇金丝猴种群和生境保护。

滇金丝猴保护成功的案例获得了国内外的关注,这可为其他物种保护提供可借鉴的中国经验,支持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责编/付智敏  审核/刘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