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您目前的位置:亚洲通 > 亚洲通:

公卫博士硬核谈新冠病毒——检验、防护和控制

 
公卫博士硬核谈新冠病毒——检验、防护和控制
 
 
1.新冠病毒简介
 
新冠是病毒,灵魂是脆弱的,在环境中56℃、30分钟会挂,当然,75%酒精、含氯制剂、紫外线对它来说都是杀手。脆弱的它会找一个栖息之地,就如软体动物找个壳一样,于是人体细胞会成为“心里的他”,因为细胞表面有病毒的好基友——受体。新冠病毒对下呼吸道感觉最好,于是肺炎成为它在人间攻城略地的战绩,也是它造成人们呼吸窘迫等症状的重要原因。
2.如何发现
 
病情的症状表现目前无特异性,接触史和旅行史是判断的依据,但随着二代、三代病例的出现,最终诊断还是要靠检测。
检测方面,一个是肺炎检测,这一点对于疫情早期发现和控制实际上价值有限,肺部病变特征出来往往不是早期,该检测价值在于给最终诊断一个助攻以及病程的评估和治疗。
再就是核酸检测和测序,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指标。鉴于测序要求较高,一般人或者医疗机构也做不到,重点谈谈核酸法。目前两通道或者三通道检测一旦阳性,确诊可能性就非常大了。核酸法的难度不在于技术层面,在于生物风险控制层面。具体来讲,一个在采样时,一个在核酸检测开盖到裂解液加入前。
采样毋庸多讲,全副武装很有必要。拿到样本准备做检测,文件要求是要进行灭活处理,至于如何灭活,没有说明,一般认为,加入裂解液就属于灭活步骤,这样理解也对,也不全对,毕竟开盖到加裂解液还有个暴露过程,当然,我们可以在生物安全柜操作解决这个问题,但基于对“新型”名称尊重,如果我们能够加一个56℃、30分钟处理,可能极大降低风险。目前在这块存在严重分歧,有说会影响检测结果,有说毫无影响,这个需要以后的实验数据支持。个人意见是,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操作,个人三级防护下,直接视裂解液为灭活,在不具备上述条件时,特殊原因需要做的话,可以考虑先做56℃、30分钟处理。
3.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
 
除了响应号召,躺在家里创造社会价值以外,做好个人防护也是居家旅行的必备技能。戴口罩是目前最简便易行的个人防护措施,但这方面的认识误区还不少。敲黑板重点来了:
对于正常生活的各位亲来说,医用外科口罩足够出门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里外不分,上下颠倒。有颜色的一面朝外,有硬条条(鼻夹)的朝上,拉开皱褶,包好鼻、口和下巴,抚平面部,压紧鼻夹,就可以了;
当然毕竟市面上还有N95可选,于是,选择困难症来了,虽然都叫N95,但差别也很大,接触标本或病人的人员,代号1860或者9132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一般医务相关人员,只要佩戴规范,其他的N95或者医用外科口罩也是ok的。
对于非要戴N95的各位非专业人士,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只是戴一杯咖啡的时间,可以考虑(但咖啡也没法喝啊),如果作为日常活动的佩戴,希望不要产生幻觉,毕竟人体耐缺氧能力是有限的,加之佩戴不太规范或者各种size的脸型原因,会出现各种霸气侧漏,建议如果对N95的认识仅限于初次见面的程度,还是规范戴医用口罩吧。防护水平理论上排序:N95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三无口罩,实际应用可参考上述建议。至于其他专业穿戴,比如一体式防护服、护目镜、面屏等等,此处不表。
4.谈谈防控
还是从三个环节考虑,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已知的感染者无疑是危险的,目前多少医务工作者逆流而行进入危险区域,就是为了让感染者得到更好更快的治疗,尽快控制住传染源。
传播途径的控制也是关键,大的来说,武汉的交通检疫,中的来说,小汤山模式的重启,小的来说,个人的居家隔离,都是为了减少易感人群与传染源的接触,都是为了疫情的及时控制,大家应该服从、理解并无条件支持!
基于新冠的德行,所有人几乎都是易感人群!年龄偏大、有基础疾病的个体危险性更大!建议减少公共场所活动,戴好口罩,勤洗手,休息好,注意平衡膳食,保证科学营养。另外还要多喝水,保持呼吸系统润泽,不给病毒可乘之机。当然,过度恐慌和焦虑容易降低免疫力,也是需要避免的。
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有目共睹,相信举国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尽快控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信谣,不传谣,传递正能量,努力做好自己应尽义务,担当作为,尽可能为一线人员提供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