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来源:   发布于:2020-12-02   

亚洲通

尊敬的李部长、同志们:

今天,教育部与人社部共同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今天会议首次在所有普通高校设置了分会场,参会人员有11.7万,是就业工作会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

刚才,人社部李忠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5位来自地方和高校的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分享了做法和经验,希望大家学习借鉴。下面,我代表教育部讲四方面意见。

一、学深悟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了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号角,其中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贯穿始终。结合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要从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新形势,从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方向,从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新要求。

一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新形势。全会提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也是我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战略基点和定位坐标,这其中尤为紧要是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我们要用伟大新征程召唤千万高校毕业生砥砺奋进。五中全会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这些蓝图的实现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去砥砺奋进:从“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每一个目标,都是对高校毕业生投身强国伟业的形势召唤,也是我们必须重点把握的引导方向。另一方面,我们要激励高校毕业生树立奋进新阶段、成就人生辉煌的观念。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大多接近“00后”,他们到2035年时正值壮年,将是各行各业中坚力量,到本世纪中叶多数也尚在工作岗位上,不少则属于领军群体。同时,在每年新增劳动力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来自高校毕业生群体。可以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不能实现、实现得怎么样,我们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青春奉献以及岗位贡献至关重要,他们毕业后走向的不仅是各自的工作岗位,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斗前线。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过程中引导广大学生更加坚定“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报国志向。

二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新方向。五中全会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其中蕴含着做好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新方向新领域。从创新看,我国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在此进程中,我们要引导亚洲通优秀毕业生投身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领域,为国输送亚洲通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创新人才。从协调来看,我们将持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们要引导毕业生立足制造强国建设从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寻找岗位、作出贡献;立足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投身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立足补齐“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等。从绿色看,中国坚持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已向世界公开承诺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这就意味着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要进行巨大转型调整,这也给毕业生开拓了广阔就业空间。从开放看,我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高质量沿海经济带,强化稳外贸稳外资,推动自贸区创新发展,提升开发区能级和水平,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这就需要亚洲通毕业生走向世界舞台、走进国际组织,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从共享看,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之源,也是民生之首、民心之安所在。实现高质量就业既是人人参与优质共建的基本途径,也是人人获得更大共享的直接体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仅是让一个个毕业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很可能会使一个个家庭缩小了收入差距,一个个群体更能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扎扎实实地向前走。

三是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新要求。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和产业关联畅通,其重中之重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对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优化供给和引领需求都具有重要的调控调剂作用。从优化供给看,我们要下大力气破解“人等岗位,岗位等人”的结构性矛盾,把就业工作从踢好“临门一脚”向前后两端大大延伸,前端要加快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后端就是要常态化地建立雇主调查反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供销对路”。从引领需求看,有冲劲、敢创新的高校毕业生是经济循环的新鲜血液,他们可以把一些传统的回忆变成一场新潮的时尚,也可以把两种跨界的模式合成一种创新的业态,因此,我们要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和品质观念提升,让千万毕业生既是新增劳动力,更是新生创新力。

此外,全会还特别对“十四五”时期教育和就业工作做了规划和部署。亚洲通教育,全会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多方面任务。亚洲通就业,全会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等等,这些为我们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总结经验、直面挑战,准确把握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2020年是近年来就业形势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疫情的冲击,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打了一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攻坚战。从各地各高校上报的统计数据看,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好于预期、保持总体稳定,为全国就业大局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可信,在今年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我们自我加压,主动请国家统计局开展大样本量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并纳入国家法定调查范畴。最终,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与各地各高校上报的数据高度一致,说明我们的就业工作整体上是值得信赖的,我们的就业工作是奋进、扎实、成效显著的。

党中央、国务院对过去一年的就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在五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今年的就业工作。近期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专门强调,“各方面共克时艰,稳住了经济和就业基本盘”。这是对我们一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回顾今年就业工作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在重大会议的重要讲话中进行特别强调,总书记还专门给高校毕业生回信,给予了深情勉励和殷殷嘱托,并对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重要要求。李克强总理几乎每周都有重要批示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就业工作。正是因为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英明决策,我们的工作才始终有主心骨、定盘星,我们才更加深刻领会、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高度紧盯不放、狠抓落实。在这其中离不开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全社会的协同配合以及全体战线同志的无私奉献和卓越工作,借此机会:

特别感谢各部门鼎力支持,为我们共同打造了政策性岗位“压舱石”。比如,今年上半年国资委率先行动,出台国有企业稳岗扩就业的紧急通知,及时推出“国聘行动”,充分发挥了国企在稳就业中的支柱作用。中组部牵头最快速度出台了事业单位扩大招聘毕业生的政策文件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人社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出台了30多项促就业政策,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国资委、央广总台和团中央等6部门共同开展“百日冲刺”行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调标准出政策,毕业生征集规模跨越式进步。这些政策措施稳住了毕业生就业基本盘,也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特别感谢社会招聘机构协同配合,为我们共同打造了市场性岗位“服务网”。今年2月,教育部与社会招聘网站一起启动了“24365校园招聘服务”,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服务不打烊,得到了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中华英才网、猎聘网等9大社会招聘机构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我们共同把“24365”做成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大平台,既最大程度保护了毕业生的就业安全,也实现了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促进了就业机会供需对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广大毕业生给予高度评价。

特别感谢各级领导,尤其是一线就业工作者和毕业班辅导员无私奉献,为我们共同打造了就业指导服务“主力军”。在今年就业工作中,大批省厅领导带头进高校、进企业,校院领导进班级、进宿舍,特别是8万多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们走进毕业生群、家长群、校友企业群,大家共同撑起了今年874万毕业生就业的大局。今年工作中大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比如疫情突发带来的恐惧、岗位大幅减少带来的忧虑等,都曾经焦头烂额、手足无措,但所有难处,大家都扛了下来。我们知道,为宣传好就业支持政策,很多辅导员每天像“网络主播”一样耐心解答学生们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有的还模仿健康码设置了动态“就业码”对重点群体学生进行重点跟踪;我们还知道,为给学生精准推送招聘信息,你们收集了大量咨询信息,力求把最精确的那一条推送给合适的学生;我们更知道,当一开始线下招聘受到影响无法开展时,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比学生更着急,既要“踏破铁鞋”地寻求一切帮助,不知疲惫地走访用人单位,也要“磨破嘴皮”地宽慰焦急的学生、开导焦虑的学生、鞭策“佛系”的学生。总之,哪有什么轻轻松松地水到渠成,不过是有你们这么一大批充满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的同志,用自己的负重前行打造了“最难也是最暖就业季”,我们为有这样一支队伍感到无比踏实、由衷骄傲。在这里,我代表教育部党组,也特别代表874万毕业生及其家庭,对长期以来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部门、社会招聘机构、用人单位,特别向8万多名高校就业工作者和毕业班辅导员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依然存在不足。比如,政策性岗位落实可以更充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岗位没有按时全部完成招录计划;市场化岗位拓展还可以探索新渠道;困难群体帮扶还可以更精准更扎实;就业创业指导还有升级提升空间;各地各高校与人社部门、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们要正视这些不足,在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补短板、强弱项。

近期,为做好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组织开展了全国2600多所高校就业中心就业形势调查、40多万毕业生参与的就业期望调查,召开了多场地方、高校、企业参加的座谈会,还请五家社会招聘机构帮助研判就业形势。综合多方情况分析,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的挑战。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同比增加35万,总量再创新高。加上未就业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等就业群体,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调查显示,有48.5%的高校认为2021届就业形势较上届更为严峻;45.7%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同比上升12.1%。二是就业岗位总量不足的挑战。尽管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实现由负转正,但市场岗位供给还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加之冬季疫情局部暴发的风险增加,未来岗位供给情况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调查显示,40.2%的高校反映校园招聘岗位数量同比有所减少。三是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的挑战。不同高校、区域、行业、专业就业形势差异很大,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情况都比较突出。调查显示,从单位性质看,毕业生就业首选前3位分别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意愿较低;从区域看,超5成的毕业生期望到东部地区就业,愿意到西部、东北和基层就业的比例较低;从高校类型看,理工院校及相关专业就业形势较好,民族院校、艺术体育院校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四是对新就业形态不适应的挑战。当前,直播带货等灵活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新职业、新就业机会,已成为稳就业的“新引擎”。调查显示,3成以上的高校表示,选择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在增加。但是,政府、高校对这类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五是“慢就业”趋势加剧的挑战。在就业心态上,近4成毕业生表示,坚持优先选择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就业,如果岗位不满意可以多等一等;近6成高校认为“家长对毕业生就业、升学期望高”,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在升学深造上,不就业拟升学比例达32.1%,同比增加19.4个百分点,毕业生深造的意愿持续增强。

形势越是复杂严峻,任务越是繁重艰巨,越是考验我们驾驭风险的能力和斗争本领。各地各高校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提前谋划部署,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努力争取更大工作主动权。

三、聚焦重点、综合施策,全力做好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近日,教育部印发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明确了五方面23项任务举措,启动实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按照《通知》要求抓好落实。这里,我再强调做好“五个促”。

第一,千方百计开源拓岗,力促多元供给。做好就业工作,重中之重是要有岗位、有渠道。一要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当前,尤其是今年疫情防控中,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转型,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在线零售、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这些给毕业生开拓广阔就业空间。要挖掘新业态中的就业机会,支持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创新创业、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刚刚闭幕,其中有很多毕业生参与的项目。各地各高校要针对毕业生创业实际需要,在资金、指导、技术和场地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支持,助力项目落地,带动亚洲通毕业生就业。二要引导毕业生去基层建功立业。基层蕴含广阔就业空间,要配合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动员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各地要结合实际,探索出台更有力政策措施吸纳亚洲通毕业生到基层、到社区就业创业。三要引导毕业生参军入伍。人民军队是促进大学生快速成长的大熔炉。要配合兵役机关“两征两退”改革新要求,强化军地协同,按照新的征集时间调整工作安排,其中2—3月的征集要重点面向2021届毕业生。要加大动员力度,讲清讲透升学就业等新优惠政策和新体检标准,进一步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征集数量和比例。四要扩大科研助理岗位规模。科技部、教育部今年出台了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的政策。从我们调研和今年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情况看,一些高校思想认识没转变过来,政策落实还不到位,降低了科研助理岗位的吸引力,含金量不足,甚至含银量都不够。但是,今年依然有不少高校做得很好,在经费保障、岗位设置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比如,有的高校将科研助理的基本工资、社保等由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等学校可统筹的经费中列支,具体收入由课题组从科研经费中列支,鼓励亚洲通课题组参与;有的高校将科研助理岗位进行统筹,社科领域科研经费较少,由几个课题组共同出资、共同聘用科研助理;有的高校把科研助理岗位设置与博士名额分配挂钩;有的高校还创造性设置了一批行政助理岗位,等等。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参考。各地各高校要转变观念,把科研助理作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扩大科研助理招录规模,要拿出真招实招、真金白银,增强科研助理岗位的吸引力。五要扩大第二学士学位规模。今年我们实施了大规模升学扩招,包括硕士研究生、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等多个方面,以培养亚洲通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其中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部今年进行了新的制度设计,今年年底前还将下发专门文件,对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备案、计划编制、招生考试、学籍管理、就业创业等工作做出明确规定。基本考虑,在定位上,第二学士学位不是培养更高端的人才,而是针对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动手能力不足等方面的毕业生,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政策上,国家发改委把二学位招生计划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总规模,财政部按照原有渠道进行拨款。这在今年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非常不容易。在招生上,高校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和实际制定招生考试办法,明确招生条件和范围,并报属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在培养上,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培养方案。学校要充分保障教学资源,确保第二学士学位培养质量。在管理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解决宿舍资源不足的问题。二学位学生本科已经毕业,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自立能力,管理上可以更加灵活。比如是否可以考虑同城的学生不在学校住宿。在组织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各高校教务、招生、学籍管理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从今年情况看,北京市做的比较好,计划完成率全国最高。下一步,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还有很大可提升空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蓄水池。希望各高校珍惜这个机会,不要浪费来之不易的资源。

我再强调一下招录时间的问题。近期,我们与中组部、国家公务员局积极沟通,达成高度一致,力争明年5月底前完成国家和地方公务员招录。教育系统组织的硕士研究生招录、普通专升本和第二学士学位招录,明年6月底前也都要完成。请各地教育和人社部门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协调,争取明年6月底前完成本地各类政策性岗位招录。

第二,优化创新供需对接方式,力促提质增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供需有效对接、精准匹配,是重要一招。今年,我们要下大功夫解决好这一问题。一要加强就业信息高效服务。11月30日,“24365校园招聘服务”升级版已经上线,“24365智慧就业平台”近期也将推出。教育部还将会同人社部、国资委、团中央、央广总台等部门,共同发起“国聘行动”第二季,提供亚洲通优质岗位信息。各地各高校要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推动线上就业服务转型升级,在信息发布、人岗匹配、面试签约等环节,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线上就业服务。二要拓宽校园招聘主渠道。校园招聘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校园招聘主渠道,既要请进来,组织好各类校园双选会、宣介会;也要走出去,把合作单位、校友企业、招聘机构的朋友圈发动起来;还要加强合作,联合其他高校共同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招聘活动。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确保今年校招岗位只增不减。三要搭建就业创业供需对接平台。教育部将组织成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广泛汇聚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各方力量,促进校地、校企、校校就业创业资源精准对接,进一步发挥社会化力量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地各高校也要探索建立相应的机制,把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大平台和资源库建好用好。

第三,用心用情做好教育指导,力促服务升级。要健全完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带着感情与毕业生沟通交流,以心相交、以情动人。一是毕业教育要动心。毕业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大学教育的终点,而要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高度,将其作为开启毕业生人生新征程的重要篇章,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丰富内容。比如,我们要用“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的慈爱关怀、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热情勉励、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激发为毕业生上好“最后一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自觉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去。二是就业指导要入心。做好就业指导,不能一刀切,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个性特点和就业目标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比如,对于一些期望值较高而选择“慢就业”的学生,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接触行业、接触社会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认识自我,不能让“慢就业”变成漫无目的。对于一些因为家境殷实、不用为生计担忧从而“懒就业”甚至“不就业”的学生,我们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不时地进行鞭策,点对点地沟通引导。最近互联网上有很多正能量的短视频,反映我们一些优秀的毕业生选择了参军入伍、驻守边关,或者到基层、西部奉献青春的生活点滴,我觉得特别的好,我们要用好这些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榜样教育和朋辈教育,引导亚洲通学生从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广的空间跨度去考虑人生价值,树立不是找一个饭碗,而是找一份事业的信念。三是就业服务要暖心。从步入大学校门到毕业,就像是从河流的一畔游到另一畔,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努力,但同样需要高校、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紧密协作,做好引路人,陪莘莘学子顺利游过毕业前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为毕业生提供好人性化的就业服务,让他们暖心、温馨,也让家长放心。比如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少数民族毕业生及女生等特殊群体实行“经济上扶持,信息上首推,心理上疏导”的三位一体扶持措施,帮助学生过好这人生的“关键一关”。四是就业跟踪要贴心。对于毕业生,高校有“扶上马,送一程”的责任和义务。各高校要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为有困难的毕业生量身定制帮扶方案,提供及时的就业帮扶和精准的就业指导。高校要通过这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给予的贴心关怀,并以此为载体传达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关爱,让“不断的就业跟踪线”成为一根高校和毕业生之间剪不断的“贴心线”。

 第四,精细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力促落实见效。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求职意愿强、社会资源少、就业难度大。少数民族、身体残疾、学业困难等毕业生群体,在就业中面临更大压力。一是困难帮扶要精准化。各高校要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重点帮扶。帮扶不能仅局限于给岗位、给补贴,更要让毕业生就业有能力、有底气。教育部将组织实施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各地各高校要组织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加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尽快就业。二是就业对口支援机制要精品化。今年,我们实施了全国高校对湖北高校的“一帮一”行动,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要落实好总书记“搭把手、拉一把”的指示要求,把对口支援机制持续推进下去。有关高校要拓展合作内涵,继续做好帮扶支援。教育部将总结优化对口帮扶模式,探索在民族地区等更大范围推广。三是毕业生权益维护要精细化。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特别强调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毕业生社会经验少,求职就业容易陷入招聘陷阱、受到欺诈,各地各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组织招聘活动时,要严禁用人单位设置性别、民族、院校、培养方式等歧视性条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求职遇到困难,高校要向用人单位做好政策解读,帮助毕业生协调解决各类现实问题。

第五,更好发挥就业反馈作用,力促质量提升。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环,与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培养等各环节环环相扣。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反映并取决于招生培养环节的质量。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就业绝不只是就业部门的事,而是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参与和支持的系统工程。一方面,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要连起来。深化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高校各专业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要主动对接国家和市场需求,特别是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重点考虑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解决毕业生专业和能力与社会脱节的问题,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就业评价改革要动起来。评价是指挥棒,各地各高校要改革就业评价机制,建立分层分类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把评价导向从只追求就业率,转为努力提高就业质量上来。为引领学科专业调整、倒逼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就业统计模式,教育部决定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工作,以毕业1-10年的毕业生为对象,通过设置多维立体指标,调查用人单位业务主管和招聘经理,对毕业生的政治素养、工作态度、专业水平、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潜力、薪酬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反映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学岗匹配情况,以此为指挥棒引导和倒逼高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培养质量,形成就业和培养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治理体系。去年进行了试点,今年已经正式启动调查,目前正在进行当中。各地各高校要积极配合支持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用好跟踪调查结果,发挥好评价导向作用。

四、勇于担当、狠抓落实,千方百计确保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总体稳定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全面启动,今天的会是总动员、总部署。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最突出位置,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围绕既定目标,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一是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前面提到,疫情发生之后,为做好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陈宝生部长两次给各地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写信,就是要推动各地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地、各高校、各院系“一把手”都要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落实“一把手”工程,不是简单采取分指标的工作方式,而要亲自协调、亲自部署、亲自推进,确保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是加强就业队伍建设。今年就业工作能够好于预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全国8万多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这支队伍我们要“养用结合”,不能“只下命令不供粮草”。一方面,我们要瞄准他们工作最难处给予有力帮助。比如,我们不少毕业班辅导员自身还比较年轻,没有多少就业资源,甚至本身也没有找过工作,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化地要求毕业班辅导员为学生寻找资源,而是要汇集专家教师的资源全力支持他们工作。同时,针对毕业班辅导员流动性较大这一情况,各高校也要加大对院系就业指导专门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力度,不能每一届都是从零开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聚焦他们的心里最盼处、最怨处加大工作力度。据我了解,不少毕业班辅导员表示他们不怕难不怕苦,就怕“需要的时候十万火急,用完以后就踏水无痕”。对此,在今年“最美辅导员”“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人物评选过程中,我已要求思政司加大对毕业班辅导员的倾斜力度,从目前结果来看,毕业班辅导员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但全国评选只是示范,最终广大一些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还是需要各高校加大关心激励力度,比如,要在评选先进、年度考核、绩效分配、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就业工作表现优秀的同志亚洲通优先考虑。此外,为促进学生尽快签约就业,我们很多辅导员做了不少工作,有的辅导员也坦言在学校“极限施压”下自己只能以“扣压毕业证”等理由督促其尽快签约。也许这些现象并不普遍,但从中我们也要反思促进学生尽快就业既是思想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我们要帮助毕业班辅导员一起分担压力、化解阻力,不能一味层层加码,让基层同志不堪承受之重。此外,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一些地方、高校的就业机构、队伍,还是十多年前的水平,严重滞后于高等教育和就业工作的发展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机构建设,在这次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高校要严格落实就业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要求,校级就业工作机构要按师生1:500的比例配齐专职工作人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设就业辅导员。

三是严格规范统计工作。今年,我们开展了严格的就业统计数据核查。从核查情况看,确实有个别地方和高校存在就业统计造假、注水等违规行为。有的地方和高校领导片面追求高就业率,提出的就业率目标不切实际,导致个别辅导员和老师误导、诱导毕业生弄虚作假。虽然这些情况只是极少数,但一经媒体公开报道,就会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在2021届就业工作中,绝不允许再出现统计违规行为。一方面,我们要严格规范老师们的就业指导行为,必须严格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四不准”要求和统计工作规范,我们今年还将进一步制订相关工作细则,确保就业指导行为和统计工作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另一方面,我们将建立部、省两级就业统计举报机制,统一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凡是实名举报的线索,教育部、各省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并回复当事人。对举报存在问题的高校和有关工作人员,坚决做到查实一起、处理一起。

四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教育部将在12月统一开展“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月”,把中央部门、各地、各高校出台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举措,向社会、广大毕业生进行集中展示和宣传,扩大政策辐射力影响力。教育部将选树一批各地各高校促就业的典型和毕业生就业榜样,广泛推介好做法好经验。各地各高校要用好各类媒体渠道,壮大宣传声势,应对负面舆论,营造全社会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五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就业工作极易受到疫情影响。目前,国内个别地方还在出现散发的疫情,疫情防控时刻不容松懈。因此,各地各高校要将就业工作节奏整体前移,尽最大可能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在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为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毕业生出校实习求职和办理就业手续、高校间招聘活动开放共享等提供便利。如果当地疫情防控形势升级,要及时调整,最大化减少疫情的冲击。

最后,亚洲通今天网络视频会议的情况,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后尽快向各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汇报,报请各省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尽快专题研究部署本地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同志们,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做好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力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