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叶小沫忆祖父叶圣陶:不特别在意孩子的成绩 非常关注兴趣
来源:搜狐教育   发布于:2015-02-04   

 
叶小沫忆祖父叶圣陶:不特别在意孩子的成绩非常关注兴趣
   
       
搜狐教育讯 127日,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聚教未来:人文与科技"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孙女、原《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主任叶小沫在《家教溯源——回得去的家风》论坛中回忆了爷爷叶圣陶和父亲叶至善的往事。她认为,从小在宽松、自由、很民主、很科学,没有严格的家风、家教,更看重的是孩子面对社会的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这些给她带来一生的影响。
  陈晓楠(凤凰卫视主持人): 在伟大的教育家的家庭里能感受到的传承下来的,比如说您觉得您家族的守则是什么?
   叶小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孙女、原《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主任): 刚才听了前边的好多校长、专家讲话,我觉得很幸运,因为我生长在叶家,我的爷爷是叶圣陶。我的爸爸读的也是中专,他们从来没有要求孩子百分之百读什么书,一定要上什么学校,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面对社会的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所以爸爸在很宽松的环境里长大的,而且很自由、很民主、很科学,没有严格的家风、家教,我的爸爸也是这么带我的。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父亲也不给我们开列书单,不要求我们一定要考上重点学校,他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关注我们的爱好和发展,在这些方面他和爷爷的做法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在同一种环境里,不一定可以培养出同样的人。父亲很优秀,他做事认真努力,喜欢读书,喜欢钻研,会自学。除了向爷爷学会了写作,在自己喜欢的科普、音乐、美术等许多方面都有作为,连爷爷都佩服他兴趣广,喜欢钻研的精神。这让我明白了,越是自由、宽松和信任的环境,就越是要求你有自觉、自律和自学的精神,否则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要么很优秀,像我的父辈三兄妹,要么很平平,就像我。
  在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上,父亲和爷爷一样,觉得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是服务于人民的,都是好工作,如果说有什么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只求做得好是不够的,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拿我来说,我积极要求去北大荒他们支持;我病退回来做工人,他们支持;我做了编辑干上了他们这一行,他们也很高兴,在工作上常常给我许多具体的指导。我们家除了我,两个哥哥一个弟弟都是工人。弟弟插队陕北的时候是个好农民,在工厂里是个好工人,这让爷爷父亲感到欣慰。
   陈晓楠(凤凰卫视主持人): 其实很多时候真的不在于对子女的一个具体的人生计划的设计,我觉得他们本身自己,他们整个人生的态度,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人生观,他们做人的风格,可能会耳濡目染地在你们身上就传承下来了。有一些特别小的细节,我看您有一次接受采访讲到,您讲到您的祖父递给别人东西,递剪子一定是倒着递的,放哨子一定放在右边,非常为别人着想,就是小到每一个非常的事情的认真,这些真不是下意识地去传教这个事,但是他个人在做人方面一直禀承的一些东西。
   叶小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孙女、原《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主任): 爷爷做过教师,他一直就觉得为人师表和身教重与言教,他一辈子都是这样,他做人是非常认真的人。他坐有坐的姿势,站有站的姿势,我从来没有看到爷爷很懒散地躺在床上,靠在沙发上,从来没有。
   陈晓楠(凤凰卫视主持人): 您在退休后开始整理祖父叶圣陶和父亲叶至善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您对父辈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些是您感悟最深的?
   叶小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孙女、原《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主任): 整理父辈的文字大概是许多文化人的子女的责任。爷爷很多朋友的孩子都在整理自己父亲的东西,比如顾颉刚的女儿,贺昌群的女儿。我和弟弟、弟妹一起整理爷爷父亲的东西,是在父亲过世以后。一开始并不是很自觉的,只是觉得他们的有些东西挺好,可以整理出来让喜欢的人看看,比如2006年出版的《干校家书》。那是文化大革命1969年到1972年四年间爷爷和父亲的通信。当年爷爷把父亲的每一封来信都保存起来,按年份装订在一起,在用硬纸做封面,上面用毛笔写下年份,整整四厚本。父亲没有把爷爷给他的信装订成册,可是每一封都保存的好好的,可见父子俩都非常珍视这些信件。我们在收拾他们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这些信,觉得应该把它整理出来,让对那一段历史和对爷爷和父亲感兴趣的人看看。四年间父子俩几乎每三四天就有一封信往来,四百多封信近四十万字,整理的确花费了一些时间,出版之后还是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有专家把它评为当年全国书市上值得推荐的十本好书之一。朱正先生写序说:父子间的通信让"人们可以对这一段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家书可征国史,这部通信集就是一个显例。"
  尽管平日里,爷爷对父亲的关爱,父亲对爷爷孝顺,我们都看在眼里,整理家书的时候还是会常常被父子俩的这份亲情感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儿子不能再像往日那样陪着父亲聊天,怕父亲一个人在北京太寂寞,就用写信的方式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正在做的,事无巨细的写下来给他解闷,排解父亲的孤独和寂寞。父亲呢,想念儿子,担心他惦念家里,就把家里的事儿,自己每天看到的想到的,正在做的,事无巨细地写下来,让儿子放心安心。我们以为,这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父亲深情,是世间难得见到的,非常感人。当然,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情谊。爷爷的淡定从容,面对时事的乐观,对我们晚辈的支持和鼓励,父亲的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都能找到自己热爱和学习的东西,即使是放牛,他也认认真真地放,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得到很多乐趣,和牛有了感情。父子俩对待生活的态度,就够我们学的了。
   陈晓楠(凤凰卫视主持人): "至善 至美 至诚",这是叶圣陶先生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对儿女的谆谆教诲,他以此命名自己的三个儿女。您能谈谈当时您父亲的家庭成长环境吗?
   叶小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孙女、原《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主任): 爷爷当过老师,所以对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有想法的。当年他写过一篇《当了父亲》,文中他写了对儿女的希望。爷爷说他希望儿女的身体比他强壮,有明澈的心灵,能够像工人农民那样,可以生产出供人们切实应用的东西来。从父亲和我们说起的往事中我们知道,他小时候,爷爷从来没有给他开列过必读的书单,没有要求他考好的分数,上好的学校。爷爷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他从来没有逼迫父亲一定要写好毛笔字。但是爷爷非常注意对孩子好的习惯的培养,对真诚善良的心的培养,在父亲还小的时候,就自己编美好的故事讲给他听。爷爷的作品《地动》、《小蚬的回家》都是在给爸爸讲了之后写成文章的,有的故事爷爷把它写成了童话。善良、美好和真诚的种子,应该从那个时候起就埋在了父亲的心里。爷爷不是特别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却非常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爷爷可以让我父亲拆装家里的钟表,知道他喜欢天文和生物,就给他买天文望远镜和生物显微镜。到了中学,父亲他们兄妹三个都喜欢上了写作文,到了晚上,爷爷就把他们三个聚到一起,一边讨论一边帮他们修改,还帮他们出版了作文集《花萼》和《三叶》。所有这些都和父亲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