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通

余世存:“父以学为教”是传统家教最值得学习的
来源:搜狐教育   发布于:2015-02-11   

 
余世存:“父以学为教”是传统家教最值得学习的
      
        搜狐教育讯 127日,由搜狐网、搜狐教育主办的"聚教未来:人文与科技"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余世存先生在《家教溯源——回得去的家风》论坛中谈到,现在的家风,应该是上一代人或者一个家族之间成员互动所产生出来的,而不是我们理解传统所谓的老祖宗给了什么训示,我们都集体遵守。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必须看到这是一个正常的变化。
   陈晓楠(凤凰卫视主持人): 我想先问问余世存老师,他是专门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是17个名门望族的家风、家教、家训,他们整个家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传统的传承。余老师,您为什么要花力气去做这件事?这个恐怕也不是现在非常热门的话题。
   余世存(著名文化学者,诗人): 对,我写的《家世》这本书和今天的年会主题相关,说到教育现状大家都很不满意,而且刚才主持人也用了一个词,就认为我们的社会已经有点失教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小时候听到孩子之间骂架,骂得最狠的一句话就是你这个人没有家教。我们现在中国人在世界上好像其实也是有这种情况,我们的家庭也有这种情况,所以我当时就对这种现象有一点比较关注,所以就开始考察了一些,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普通人的家庭的传统,对家风、家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他确实是决定了一个人走向社会立身处世的状态。
  在当代,从四世同堂的家庭走到小家庭,还有我们当代人在追求成功,在这个社会上打拼,所以我们这种小家庭其实也有点分崩离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钱人的孩子的教育都不是父母在教,几乎都是司机、保姆跟他们在一块。那些没钱人的孩子都跟爷爷奶奶在一块,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去了。所以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我们今天的孩子,他们几乎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是面临一片空白,这样的话就跟他的父母之间,跟他上一辈的传承之间就缺乏一个有效的互动,而这个互动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家风、家教。
   陈晓楠(凤凰卫视主持人): 是社会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余世存(著名文化学者,诗人) :对,是的。
   陈晓楠(凤凰卫视主持人): 我们其实特别想听听,因为您特别详细地采集了这17个大的家族,他们的家族故事、家族的图谱,以及这个家族出来的每一代人所传承的,您觉得给我们举几个例子把也是讲几个故事,咱们不能老务虚。
   余世存(著名文化学者,诗人): 有的是很久远的祖先给后代子孙传下来的家训,这个家训孩子们要严格地学习,要严格地遵循。比如说像无锡的钱家,他们家的家训肯定是以出读书种子为主,不做官,不经商,就是要读好书。有的家族像创业者对后代的规定,它也挺好玩,比如说像我们都知道,像宋耀儒这个家族,他觉得以中国的状态,让孩子成才的话,就不能给孩子一个普通的标准,而是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所以这种家风、家教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难以想象,因为今天很多人的家庭都是说让孩子平平安安就好,所有过普通日子就好,但是像他们宋家给他的教育就是说要成为一个杰出人才,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所以他们宋耀儒培养的三个女儿、三个儿子都非常的出名,比如说宋蔼龄、宋美龄、宋庆龄,他们三姐妹,都是民国史上顶级的人物,一流的人物,还有他的三个儿子,都了不起。所以他的家教也是很成功的,这是一种家教。
  我今年春节,在大理一个客栈里偶遇梁漱溟先生的梁培恕一家,培恕先生,八十多岁了,感觉他身上就有一种气质,我觉得在他身上还是能够看到他们家族的那种血脉,那种文风,就像我们当时在客栈的很多年轻朋友都感叹地说,在梁家人身上能感觉到那种很正直的东西,还有很清贵的东西,这是跟一般世俗中人是判然有别的。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家世》里面没写的,就是梁漱溟先生当时住在北京的木樨地,说很多人去他家里去拜访的时候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敲开梁漱溟先生的家门就看到梁先生坐在椅子上,看到梁先生炯炯有神,两个眼睛就像带电一样能电一下,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人格气质下对孩子的教育,那也是非常难得的。像梁先生的教育,我觉得就像中国古人讲的,这种人格到了一定的时候不需要教孩子什么,在那个地方就能让孩子感觉到一种力量,古人说这样的人格可以使得顽着不立,感觉也应该立得住,使胆怯的人能够立得起来,使贪婪的人们能够廉洁起来。
   陈晓楠(凤凰卫视主持人): 您认为在现行的社会环境中,家风还会得去吗?
   余世存(著名文化学者,诗人): 我觉得现在的家风,应该是上一代人或者一个家族之间成员互动所产生出来的,而不是我们理解传统所谓的老祖宗给了什么训示,我们都集体遵守。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必须看到这是一个正常的变化。
  如果说传统的这种家风、家教也有什么值得今天人学习的?我想刚才那个小视频里面以及VCR里面已经给大家放出来了,叫父以学为教。其实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什么样榜样,或者让孩子享受到什么好的教育,我们自身也要在人生社会当中要不断地去学习,或者给他提供一个最好的环境。
  孔子曾经说过,他的弟子问他足食、足衣之后怎么办?他说是父而教之。现在很多家庭有条件了,这种教不是要去教育孩子,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去移民,甚至自己也去移民,其实移民出去还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与其那样,还不如我觉得在国内这块土地上好好缔造自己,把自己教育出来然后再去教育孩子。
  中国社会面临很多戾气冲天的事情,大家都生活得紧张焦虑不安,所以于丹教授跟大家灌心灵鸡汤,这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必然现象。但是无论是心灵鸡汤也好,我认为还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教育也好,可能也是有需要的。从那种精神分析上来讲,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处于紧张焦虑不安的状态中,他的生命的能量是非常低的。美国有这样的研究,他证实一个人如果能让自己很安详,很宁静,让自己很有勇气,这样的信念才是充足的。如果一个人永远是戾气冲天,眼光很狭隘,甚至他的面容也很恐怖,他的生命能量是很低的,一个生命能量很低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是起不了很大作用的。一个中年人、一个成年人要自己的面貌负责,要对自己的身心面貌负责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也应该是有信心的,而不是说听任自己的孩子受社会的污染或者社学校的影响,这样的家长一定会给孩子一个良性的教育,我觉得这种好的家风、家教还是能够传承下去,首先在于家长们自己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