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亚洲通» 亚洲通» 本科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质量

大理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大理学院是一所具有30多年本科办学历史的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是滇西地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基地。学校是云南省地州最早举办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也是目前除地处昆明以外城市唯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多年来,学校致力于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办学定位,在区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有下关、古城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30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有16个校属学院,有涵盖十个学科门类的48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科学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专业硕士点,2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是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重点学科和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有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有药物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所等15个研究机构,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先后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高校实施“走出去”战略四所试点高校之一和“云南省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学校学历留学生数在全国2300多所普通高校中排名第40位(云南省排名第一位)。学校被教育部纳入2011-2012学年度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高等学校名单,现与国外38所大学和教育组织建立了教育教学及学术交流合作关系。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此外,还是云南省首批国家级“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

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结论。校园文化活动成果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等部门表彰。2009年,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云南省绿化先进单位。2010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12年,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

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个性发展充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的层次类型定位是: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学校是以本科为主的区域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

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地区。

大理学院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见下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科

1

020101

经济学

四年

经济学

2

030101

法学

四年

法学

3

030404

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法学

4

040102

学前教育

四年

教育学

5

040105W

小学教育

四年

教育学

6

040201

体育教育

四年

教育学

7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四年

教育学

8

050101

汉语言文学

四年

文学

9

050102

汉语言

四年

文学

1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四年

文学

11

050201

英语

四年

文学

12

050220

泰语

四年

文学

13

050301

新闻学

四年

文学

14

050303

广告学

四年

文学

15

130202

音乐学

四年

艺术学

16

130201

音乐表演

四年

艺术学

17

130402

绘画

四年

艺术学

18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19

130503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20

130310

动画

四年

艺术学

21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22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23

070201

物理学

四年

理学

24

070301

化学

四年

理学

25

071001

生物科学

四年

理学

26

071002

生物技术

四年

理学

27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28

082503

环境科学

四年

理学

28

071102

应用心理学

四年

理学

30

071201

统计学

四年

理学

31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32

080703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32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34

0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四年

工学

35

082801

建筑学

五年

工学

36

090102

园艺

四年

农学

37

090301

动物科学

四年

农学

38

100401K

预防医学

五年

医学

39

101007

卫生检验与检疫

五年

医学

40

100301

临床医学

五年

医学

41

101003

医学影像技术

四年

医学

42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五年

医学

43

101005

康复治疗学

四年

医学

44

101101

护理学

四年

医学

45

100701

药学

四年

医学

46

100702

药物制剂

四年

医学

47

120901K

旅游管理

四年

管理学

48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四年

管理学

49

120409T

公共关系学

四年

管理学

截止到2012年12月,有全日制在校生17878人,其中本科15872人,专科811人,硕士研究生436名,留学生759名。有继续教育学生12433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8.8%。

学校本着稳定、发展、提高的原则,立足校情和学校目标定位,扎实做好招生工作。优化专业结构,强化招生宣传,积极扩大招生区域,改善了生源结构,提高了生源质量,新生录取成绩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几年来亚洲通:理工类录取的学生平均分和一志愿报考率位于云南省同类高校前列。招生以省内为主,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临床医学专业在省内为一本分数线录取,其余专业为二本分数线录取。2012年录取情况,临床医学专业超过云南省本最低录取控制线29分,理工类专业超过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395分)28分,文史类超过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19分。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2012年,学校有教职员工1363人(不含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969人,正高级职务136名,副高级职务342名,中级职务512人。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581人。有学校编制的长江学者1名,柔性引进“长江学者”1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7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8人,云南省教育功勋奖4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9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2人,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9人。

生师比为18.4。本科生主讲教师874人。教授均承担本科生教学,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100%。

2012年,学校共投入教学经费6800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4284元。年实验经费投入1400万远,生均本科实验经费882元。年实习经费投入1000万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630元。教学用房33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8.6平方米。

校图书馆总面积为2.35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1940个。现有纸质图书168.15万册、电子图书资源量7312GB,生均图书106册。

教学科研仪器1万多台(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2亿元,生均教学设备值超过6232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59.71万元。

拥有多媒体及语音室125间共16812个座位,百名学生座位数达94.5个;有公共课教学用计算机4308台,百名学生24台。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措施有力,专业质量得到切实保障

1、不断深化本科专业内涵建设。通过校级特色专业建设,药学、护理学专业被批准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检验专业被批准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药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成为云南省高校第一批和第二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建设专业。

2、引入工程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的质量控制理念,深入开展“专业质量标准”的实践。目前,多数本科专业制定了专业质量标准,并对已毕业的近2届学生进行了评测,为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各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条件的改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专业技能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客观的、可操作的参考,确保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学校于2009年启动了专业评估工作。评估的核心是检验各本科专业的三个符合度,即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全面发展、学科发展趋势及学校、学院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工作的实际状态与所确定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学校、学院定位和目标的符合程度。到2012年,已完成了六批共34个专业的评估工作。

2)以重点建设课程为龙头,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1、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并实现资源共享。在按照有关规定评选、建设新一批各级精品课程的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已经建设的各级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按照资源共享课的技术标准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展示了亚洲通: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丰硕的教学成果,充分发挥了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2、加强应用型示范性课程建设。对一些属于必修课程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因专业规模的限制而难以按精品课程的标准进行申报和建设的,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建设。

3、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力度,提高网络课程建设水平,使其不断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同时,继续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使双语课程成为带动全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示范性双语课程”。

(三)不断完善教材建设与选用制度

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学校明确规定各专业必修课程要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的获奖教材、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同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编写、出版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使亚洲通:教材建设能够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亚洲通:教师自编的《教育学新编》、《实用临床中成药学》等6部教材荣获省级优秀教材奖,《灾害卫生学》、《教育研究方法新编》等6部教材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建设。

(四)努力推进各项教学改革

1、学校继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重点在改革课程体系和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专业质量标准。

2012年,亚洲通:教学成果奖项目得到重点突破,从26个申报项目中评选产生了18个校级获奖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其中《强化专业素质,培养有就业竞争力人才的创新与实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省级一等奖、《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质量标准研究与实践—基于大理学院的探索》和《大理学院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获得省级二等奖。

2、不断推进学分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加快推进学分制改革实施意见》(云教高[2009]90号)文件精神和基本要求,从2010年9月起试行学分制,制定和完善了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学位授予、选课管理、考试、学业警示、毕业资格审查、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等制度和教学管理文件,系统地设计和构建适应学分制人才培养、具有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3、继续推进和完善“三学期”制

学校从2009年秋季起将原有的春、秋两学期调整为三学期。通过三年多的实践,目前已初见成效: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课程资源优化,丰富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亚洲通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一学期(小学期,5周)的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拓展到了908门,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新生入学教育中开设的《专业导论》课成效显著,增强了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得到保障,水平普遍提高;小学期中安排的学术讲座、科技活动卓有成效,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两个长学期(分别为15周和18周)的教学和学生培养工作安排有序,“学期制”改革成果逐渐显现。

4、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学校2012年召开的实习教学工作会的要求,修订和制定了实验室管理、实习教学管理、实习经费管理、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等一系列文件。在6月份,进行了新一轮全校规模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编制工作。

(五)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的需要

制定了48个本科专业的学分制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如下特点:

1、采用三个平台和一个环节的课程结构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毕业实习等,每个平台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该课程体系有利地加强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整合力度,推进了学科与专业交叉融合,顺应了学分制改革的要求。

2、明确各专业的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及学分结构要求,加大选修学分的比重,选修课的比例文科不低于35%,理科不低于30%。

3、实行弹性学制,取消留降级制,实行重新学习制。各专业可以在标准学制的基础上,提前1年或延迟2年毕业。

4、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根据办学条件及学科专业特点,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适度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

5、建立学业指导制。以导师制、专业学业指导小组等多种形式的学业指导制度。

学校自2010级以后均执行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保证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共设置课程5681门,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908门,2012年全校实际开设课程总数为2070门。基本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六)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0%,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的30%。有建制的教学实验中心(综合实验室)18个,生均实验室面积5.8平方米。实验室各项设备配置完善、先进,使用率高,能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校内运动场及体育设施齐全、设备先进,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学校建立了245个能够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分布广泛、比较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的需要。

学校制定了《大理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对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作了明确要求,规范执行,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资格审查、宣传动员、选题、下达任务、开题、设计、记录、检查、评阅、答辩、成绩评定、总结、归档等环节的顺利开展。明确指导教师的遴选条件和职责,毕业设计(论文)前期、中期、后期工作内容及检查要求,认真组织答辩,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指导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动员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精心准备,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整体优良。

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近三年,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项目”共投入经费近30万元。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确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强化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围绕目标打基础,突出特色创品牌,深化改革求发展,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教学中心地位得到切实保障。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形成了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校属学院和校属学院分管教学院长—教学办主任(教学秘书)的教学管理体系。同时,学校建立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的教学管理文件涵盖了教学计划与运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教学质量管理、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学籍管理等方面,明确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行为。学校根据发展及形势变化,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时修订、补充,使之更加科学、完善、合总学分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学校建立了“两条线(学生一条线,教师一条线),三个面(即学生班级——学院专家组——校级督导及领导)”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形成了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的良好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保障有力,效果显著。

教学检查分定期检查、随机检查和专项检查三种形式。定期检查分别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进行。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学期初的教学检查,主要检查开学的各项教学准备工作情况。每学期中进行期中教学质量检查,通过校属学院自查,专家、领导、同行随堂听课,学生评教等检查教风和学风情况。学期末重点开展考试试卷的审核、考试安排、考风考纪以及学生成绩评定等专项检查。

学校坚持开展学生评教工作,从最初单一的教学问卷调查发展到目前教学问卷调查和网络评教相结合的评教方式,使学生参与评价的比例逐渐扩大,学生评教结果逐步成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生评教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督导制度完善。学校形成了完善的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督导体系。教学督导深入教学一线,通过随机听课、查阅教案、抽查学生作业、实验报告、试卷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地了解教师教学质量情况,及时掌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整理、汇总后反馈到相关部门,对全校本科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督教、督学、督管”。

考风和考纪严格。通过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对考生进行考前告知、加强监考人员的培训、处院级干部参与监考、学校督导全程参加考试巡考、成立由学校领导、各校属学院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巡考组进行巡考等方式,严肃考试纪律,树立优良考风考纪。

(二)质量工程实施

1、学校高度重视质量工程实施。根据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教育部、财政部《亚洲通“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及《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省财政厅亚洲通“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亚洲通:发展定位和和办学思路,针对目前本科教学工作的现状,制定了《大理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亚洲通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大院发〔2012〕151号)和《大理学院“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大院发〔2012〕84号),明确了亚洲通:质量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及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采取切实措施,持续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工作

1)制定政策保障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

为鼓励教师参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按照《大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研究成果经费配套及奖励办法》,配套经费可按一定比例提取作为项目建设人员的奖金,激励了教职员工,有助于推进质量工程按计划实施。

2)设立专项资金,为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提供保证。学校从教学建设经费中专门设立“质量工程”专项资金,2012年划拨572万元,为实施“质量工程”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为加快项目建设,学校在在上级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对获准立项的国家级和省级项目预先拨付建设经费,使项目尽快启动。

3)质量工程项目管理更加规范。“质量工程”项目一经批准立项,学校即要求项目主持(负责)人及时组织撰写项目建设计划任务书,明确项目建设目标、分解项目任务、编制年度建设及资金使用计划。同时,把“质量工程”项目的阶段检查和年度检查列为每年的常规工作,让检查结果与次年度建设经费的核拨相挂钩。

4)继续完善“质量工程网站”,提升“质量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按照“统一平台、分散建设、集中管理、协同完成”的模式,自主开发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网站”,实现了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十三个类别的项目申报网站的自动生成,减轻了教师自行制作网站的工作量与经济负担,为“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提供了一个良好条件。通过该网站,完成了每年的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和校级精品课程的评审和验收工作。

5)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形成支持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环境。亚洲通: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上已形成了教务处、计划财务处、教学科研服务中心等各部门协调配合,各学院积极工作,上下一心、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3、质量工程立项及建设取得明显进步。2012年,药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分别被列为云南省高等学校第一批、第二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除校级及省教育厅立项外,《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教育部、卫生部立项。制定了“卓越医师”培养方案、选拔组建了大理学院卓越医生班。

本年度,学校还获得了一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项目,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顺利通过初步验收,新增省级教学名师2名、名师工作室4个,新增3项省级教改项目,新增省级精品教材及“十二五”规划教材各1部。

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省级实践能力提升工程立项建设,省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获得省级立项建设的实验中心平按10万元/年的经费进行配套建设,并在实验用房、人员等方面都给予倾斜。该中心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建设内容,取得显著的成绩。

校级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明显。2012年,启动了第二批优秀教学团队、第三批教学名师、第四批精品课程的评选及建设工作,通过网评评审及会议评审,评出校级教学名师5名,优秀教学团队6个,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6门。

质量工程建设使教师的业务能力明显提高。到2012年,亚洲通:已有9名省级教学名师,15名校级教学名师,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教授每年平均增加10多名,副教授每年平均增加20名以上,有力地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质量。同时,通过开展“助教岗位制”和“青年教师导师制”,推进了教师队伍的老中青结合,提高了青年教师培养的速度和质量。

质量工程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条件建设。如通过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使主要教学仪器设备达到2150台件,价值2015万元,设备更新率达40%以上。

(三)开展专业评估及专业认证情况

学校将继续对未接受水平评估的专业进行评估,同时,将对大理学院第一轮本科专业水平评估中获得良好及以上评估结论的专业开展审核评估。通过专业审核评估,建立并逐步完善受评专业状态数据库、实现专业建设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在评估特定阶段专业建设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校属学院为提高专业教育质量所采取相关政策措施,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态势。

学校全面开展专业评估的同时,结合教育部相关专业标准要求及专业认证文件,逐步对学校部分专业开展专业认证,以帮助专业找出弱项或者差距,确定专业教育方向,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亚洲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现场考察时间定为2016年。

五、学生学习效果

全校广大学生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学生学习风气良好,学生学习满意度高;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其中2012年度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95%。201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为3360名,学位授予率为97.17%。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措施完善,开拓创新,扎实有效。初次就业率为86.1%。毕业生的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经过30多年的本科办学,学校先后培养输送了6万多名毕业生。2006年以来,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6年获得云南省高校就业工作一等奖。2009年,学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0所高校一同被评选为“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云南省唯一获此项荣誉的高校。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拓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大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基础实、专业强、服务好、受欢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1、扎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投身于云南省的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和企事业单位。学校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扎根边疆,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优秀人才辈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毕业生中有一大批成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专家,有一大批成为了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有部分校友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据《大理学院优秀校友风采录》和用人单位反馈的大理学院优秀毕业生名单显示,亚洲通:的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了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很多人已经成为所在地区、所在行业的骨干。

3、学校办学质量高,毕业生评价好。学校的专业设置、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了毕业生的好评。大多数毕业生对亚洲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给予了很高评价。

4、毕业生素质高,用人单位评价好。通过调查,用人单位认为亚洲通:的毕业生基础扎实、事业心强、有责任感、业务能力好。亚洲通: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能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

5、学校声誉不断提升,学生家长评价好。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家长对孩子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校的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学生素质、适应工作能力、学校的社会声誉感到满意,对学校给予了较高评价。

6、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得到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大理学院荣获了国家、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不同级别的多项表彰奖励。这些荣誉的获得表明学校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取得的良好成绩、学校对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良好评价和充分肯定。

六、特色发展

(一)实行三学期制,适应了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解决现行“两学期”制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期制的改革是一种教学运行制度的改革,目的是以学期制改革为突破口,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改革、主辅修和双学位制改革、按类招生改革、学生入学一年或两年后调转专业的改革等。

(二)设立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中,把应用型示范课程进行立项建设。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培植了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安排得当、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能充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以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评测。学校要求毕业生满二届的本科专业制定专业质量标准,并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测。专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实现了以下目的:为培养合格人才确定了规范,使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目标,让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并确保专业培养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评价专业培养结果与培养目标的差距,掌握了专业培养的水平和状况;通过对专业质量标准的测评,及时发现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质量标准的要求制订或修订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努力改善教学条件的不足。

(四)积极开展本科专业评估。专业评估达到了以下目的:进一步明确了各学院在发挥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对专业建设结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性的认识;各学院和教师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意义、目的、内容和相关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各专业的建设要求,通过评估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今后的建设指明方向;有力地加强了学校对各本科专业的宏观管理,促进各学院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五)实行“助教岗位制”。学校从2007年起实行“助教岗位制”。具有中、初级职称,或参加工作未满三年的硕士,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均可申请主讲教师的“助教岗位”。受聘“助教岗位”的教师应参加主讲教师的备课、教学改革研究和听课,其中所听理论课不得少于主讲教师授课学时的三分之一。“助教岗位制”的实施,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六)质量工程项目的配套奖励制度。亚洲通:对质量工程的配套奖励制度,不仅激励了教职员工积极投身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推进质量工程有计划的建设实施。

(七)重视新建专业的建设,将其与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一样,设立专项经费,从首届招生起,按文科类3万元/年,理工、医学、艺术类5万元/年的标准,连续四年或五年投入资助经费,并在师资建设和教学硬件条件建设方面给予倾斜。

                                                     大理学院

                               二〇一三年一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