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亚洲通» 亚洲通» 本科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质量

大理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大理大学是一所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省属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78成立的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合并组建为大理学院,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理大学。大理大学是云南省地处非省会城市办学高校中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点,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2017年新增)。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医学、药学、教育学和生物学为优势,民族学和艺术学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本科院校。

学校坚持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地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服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留学生教育,稳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人才高地、区域高水平学术高地、云南省重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基地。

学校设有17个教学学院,61个本科专业(校内专业总数为63个,其中2个专业因教育部2012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导致同一专业具有两个不同名称,详见表1),涵盖医学、教育学、农学、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现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2个省级品牌专业。多年来,学校本科生规模总体保持稳定。截止2017年8月,亚洲通: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6901人。其中,本科生15003人,普通预科生100人,留学生739人,硕士研究生1059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8.77%。

1. 大理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科

1

100201K

临床医学

五年

医学

2

100203TK

医学影像学

五年

医学

3

100401K

预防医学

五年

医学

4

101007

卫生检验与检疫

四年

医学

5

52099

卫生检验

五年

医学

6

101101

护理学

四年

医学

7

101005

康复治疗学

四年

医学

8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四年

医学

9

11099

医学检验

五年

医学

10

101003

医学影像技术

四年

医学

11

100701

药学

四年

医学

12

100702

药物制剂

四年

医学

13

100703TK

临床药学

五年

医学

14

100207TK

儿科学

五年

医学

15

100301K

口腔医学

五年

医学

16

40106

学前教育

四年

教育

17

40107

小学教育

四年

教育

18

40201

体育教育

四年

教育

19

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四年

教育

20

40105

艺术教育

四年

教育

21

50201

英语

四年

文学

22

50220

泰语

四年

文学

23

50261

翻译

四年

文学

24

50262

商务英语

四年

文学

25

50301

新闻学

四年

文学

26

50303

广告学

四年

文学

27

50101

汉语言文学

四年

文学

28

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四年

文学

29

50216

缅甸语

四年

文学

30

90301

动物科学

四年

农学

31

90502

园林

四年

农学

32

90102

园艺

四年

农学

33

70201

物理学

四年

理学

34

71102

应用心理学

四年

理学

35

71001

生物科学

四年

理学

36

71002

生物技术

四年

理学

37

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四年

理学

38

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39

71201

统计学

四年

理学

40

70301

化学

四年

理学

41

20101

经济学

四年

经济

42

120204

财务管理

四年

管理

43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四年

管理

44

120409T

公共关系学

四年

管理

45

120901K

旅游管理

四年

管理

46

120902

酒店管理

四年

管理

47

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48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49

82801

建筑学

五年

工学

50

82601

生物医学工程

四年

工学

51

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四年

工学

52

82503

环境科学

四年

工学

53

80703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54

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55

080904K

信息安全

四年

工学

56

030101K

法学

四年

法学

57

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四年

法学

58

130402

绘画

四年

艺术

59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

60

130503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

61

130310

动画

四年

艺术

62

130201

音乐表演

四年

艺术

63

130202

音乐学

四年

艺术

2016年,学校有5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30个省(区、市)招生,招生计划4180人,实际报到4033人。云南省内有提前批次、一本批次、二本批次、二本预科批次等四个招生批次,其中一本批次招生专业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临床药学三个专业,其中录取最高分595分,最低分559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一本最低录取控制线34分;二本批次实行医学类和普通类两个院校代码分类投档的方式进行招生,医学类理工录取最低分499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54分;医学类文史录取最低分535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40分;普通类理工录最低分475分,最低分超过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30分;普通类文史录取最低分525分,最低分超过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30分;二本批次招生专业均是一次投档完成招生计划。云南省外均为二本批次招生,均按计划完成招生任务,生源总体较好。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教师教学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截至2017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1347人,专任教师915人;教职工中副高级以上职称49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833人。

2016-2017学年,本科生开课总门数3116 门,开课总门次数5035门次,本科生主讲教师均符合学校要求的主讲教师资格,教授承担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 20.47%,教授承担本科课程门数638门,门次数 980门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 83.81%。

(二)经费投入

学校积极采取措施,强化财务管理,多渠道筹办学资金,始终坚持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确保教学经费优先投入。学校对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教学经费的稳定增长保证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教学改革的落实,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学校共投入教学经费9381.86万元,其中,本科教学运行支出4376.67万元,教学改革支出652.82万元,专业建设支出765.11万元,实践与实习经费支出1491.29万元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了教学办学条件,有力地保证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条件

学校现有古城和下关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23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56.61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35.39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含实习场所)面积17.79万平方米建有图书馆、医学科学馆、生物科学馆、艺术馆、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现有包括大理大学附属医院联盟平台在内的各级各类实习实训基地221个。拥有公共大、中、小教室289间,近25950个座位,其中多媒体及语音室118间,16461个座位,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达97个;有公共课教学用计算机4988台,百名学生29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9703.79万,生均0.85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573.46万元,当年新增占15.02%。

学校图书馆由古城校区图书馆和下关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2.22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达439.35万册。馆藏印刷型文献累计达到208.26万册,电子图书231.09万册,当年订购中外文纸本报刊448种,订购和自建各类文献数据库34个。

(四)信息资源

1.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力度,提高网络课程建设水平,使其不断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学校鼓励教师通过blackboard网络课程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同时要求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等优质课程开展网络教学,经多年建设,部分课程的网络教学已覆盖课堂讲授、作业与考试等各主要教学环节。学校blackboard网络课程平台现有注册用户8000余人,累计开设课程300余门次,累积访问达147万人次。从2009年起,学校通过引进网络教学资源的方式,建立了由两个教材平台、一个外语学科平台、一个新东方课程平台组成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体系,在实施针对教材的网络教学的同时大力促进学生的课外网络自主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免费地学习新东方29门网络课程、练习1700多套四、六级及考研试题。通过开展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改革,大大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 积极推进试题库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推动亚洲通:各本科专业主要课程实现教考分离,在2014年招标购买“试题库建设和管理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织各校属学院进一步调整完善试题库建设规划,并通过招标购买了513门课程的试题库。本年度,学校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继续推进试题库建设和教考分离,在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的校级考试中,遴选《民事诉讼法》《工厂供电》《大学英语3》等11门建有试题库的课程作为实施“教考分离”的试点课程。试点课程的期末考试卷将由教务处从题库系统中直接生成。试题库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学校试卷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为推动学校各本科专业主要课程实现教考分离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3. 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学校组织开发了“2017版培养方案编制系统”,要求各专业使用该系统填报培养方案相关内容,既促进了培养方案格式与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也提高了培养方案使用的便利性;进一步完善了先前研发的“教学进程编制系统”,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进程的编制,提高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设计开发了“教室资源调配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了教职工找教室难、申请教室麻烦的问题,解决了教室资源调配业务流程繁琐复杂的问题,提高了多部门(教务处、后勤服务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协调管理和使用教学场地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了“大理大学教务处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包括教师课表查询、教师监考查询、教学业务办理指南等),使其在广大教师中得以广泛使用,为教职工提供了便捷的教学管理服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完善培养方案,严格落实培养计划

完成2017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017年,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及转型发展,加快“互联网+教育”行动步伐,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亚洲通加强“德育、美育、体育”工作的系列文件精神,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大理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2017版)》,并顺利完成了全校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夯实了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础。2017版培养方案“基础知识+技能”→“学科知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为顺序来构建专业教育和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重构了三个课程平台形成了“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个性发展平台+实践教学环节”的人才培养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制定学期开课计划、下达教学任务。完成了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的483门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信息数据录入、排课及选课组织工作;完成了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2278门次课程的选课组织工作及课表编排工作;完成了2016-2017学年第三学期2274门次课程的选课组织工作及课表编排工作。在2016-2017学年所开设课程中,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课程调整审批、教师调停课审批及教学场地调整。

(二)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重视新增设专业的申报与建设。积极组织新专业的申报工作,2016-2017学年,儿科学、口腔医学、信息安全三个专业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同时组织评审推荐了妇幼保健医学、眼视光医学、应用化学、交通工程等四个本科新专业。重视新建专业的建设,学校设立新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并在师资建设和教学硬件条件建设方面给予倾斜。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专业的优化提升。继续加强校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在督导做好第一、二、三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的同时,完成了第四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工作,经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评审并报学校行政批准,同意“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影像学”3个专业作为第四批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予以立项建设。截至2017年7月,共有14个专业入选校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按文科、理工和医学三大学科门类分别给予每个专业80万元、100万元和120万元的建设经费,有力保障了专业综合改革的成效。

(三)重视通识教育,加强优质课程建设

重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夯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2010年起,学校每年组织一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申报、评审工作,截至2016年,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总数达964门。根据《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学校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实行滚动管理,每年对课程进行增补或取消。2016-2017学年,学校从课程目录中取消了153门连续3年以上(含3年)未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同时,积极引入校外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网络通识课程。如2016—2017年,学校依托“超星尔雅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及“智慧树网络课程平台”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为本科生开设了50门网络通识选修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以优质课程项目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2016-2017学年,《系统解剖学》等6门课程通过了云南省“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检查验收。学校完成了对已立项的校级第一批通识教育示范课程、第二批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第三批本科应用型示范课程等课程类项目的检查验收,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拓展项目的应用范围。通过充分发挥优质课程项目建设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带动了课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提高。

(四)完善教材建设,优化教材选用服务

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学校明确规定各专业必修课程要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的获奖教材、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同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编写、出版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使亚洲通:教材建设能够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16-2017学年,朱建华老师编写的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人体结构和功能概论》于2016年3月由“世界图书出版社”正式出版;寸仙娥老师编写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2016年1月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建书老师编写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实验指导与习题集》于2016年1月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付睿老师编写的《中美母语课程标准比较》于2016年3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前亚洲通:共有9部教材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建设,5部教材荣获省级优秀教材奖,4部教材获省级精品教材奖。

学校认真组织完成了3个学期的教材征订、审核、供应、发放和管理服务等工作,并组织完成了3个学期教学讲义、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实验报告等的审核、征订、印制、发放和管理服务工作。此外,学校与教材供应商联合邀请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十七家出版单位开展了优秀教材展示活动,为广大教师选用优质教材提供了良好平台。

(五)实施教学工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根据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及相关文件精神,按照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思路,针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现状,近几年学校出台了“本科教学工程”的系列文件,明确了“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2016-2017学年,学校深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持续推进教学工程项目建设

1)制定配套政策,保障教学工程的顺利实施。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研究成果经费配套及奖励办法》,明确配套经费可按一定比例提取作为项目建设人员的奖金,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2)设立专项资金,为教学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经费保障。学校从教学建设经费中设立“教学工程项目”专项资金,为“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此外,在上级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学校对获准立项的省级以上(含)“教学工程项目”项目预先拨付建设经费,保证项目建设能正常开展。

2.重视省级以上教学工程项目的申报与建设

2016-2017学年,学校共组织完成了9个类别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与评审推荐工作,共获得41个省级立项建设项目,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云南八大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立项;“经济学”、“临床医学”、“园艺”三个专业获得2017年度云南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立项;药学与化学学院获得云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院建设项目立项;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张朝元老师和公共卫生学院高春燕老师入选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特殊培养项目;教务处王斌老师的“地方院校教学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实践—以大理大学为例”项目获得2016年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外国语学院刘凤钦老师的“云南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研究”获得2017年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外国语学院3位外聘教师获得2016年云南省高等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特聘教师支持计划项目立项;教育科学学院刘璐老师的“云南乡村幼儿教师队伍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获2017年云南省教师教育联盟课题立项;外国语学院刘燕同学获2017年云南省高等学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优秀翻译人才培养项目支持;3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省级立项,其中13个项目获国家级立项。

2016-2017学年,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对“十二五”期间高校质量工程项目检查验收的相关要求,学校督查了112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其中有91个项目通过了省级验收。

3.加强校级教学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培育

1)加强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在做好第一、二、三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监控和引导的同时,完成了第四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有“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医学影像学”3个专业入选校级第四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立项建设。

2)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组织开展了第五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在150个立项的第五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有93个项目按期通过结题验收。组织开展了第六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工作,在申报的199个项目中,有136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3)加强教学名师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组织完成了第四批校级教学名师和第三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工作,有5位优秀教师入选第四批校级教学名师、5个教学团队入选第三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4)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相关项目的建设。组织了教师教学发展相关项目的检查与验收工作,完成了云南省教师教育联盟专项课题(自筹项目)、校级第二批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和校级访问学者项目等三个项目的验收,完成了校级第五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的检查。

(六)重视实践教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1.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016-2017学年,学校积极协调祥云县人民医院、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成为亚洲通:非直属附属医院,至此,学校附属医院(含直属附属医院和非直属附属医院)数达到10家,共建立了221个能够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分布广泛、比较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专业实践的需要。

3.制定了本科实习教学质量标准

学校在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本科实习教学质量标准,该标准对本科学生毕业实习的组织保障、实习类型、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实习指导老师的遴选、实习教学文件的制定、实习的组织与监控、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实习材料的归档等各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与规定,为本科学生的实习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此外,为给医学类专业学生创造亚洲通“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机会,学校与医院紧密合作,开展了高年级临床医学、护理学联合培养工作,组织召开了医学类专业实习教学管理工作研讨会,邀请了医学类实习单位的8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各实习单位交流了实习管理的经验,增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联系,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安排学校2017届医学类专业毕业实习相关工作。2016-2017学年共派出6个临床医学高年级班,共计287人到医院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为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保障。

4.制定了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学校在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该标准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作了明确要求,并规范执行,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资格审查、宣传动员、选题、下达任务、开题、设计、记录、检查、评阅、答辩、成绩评定、总结、归档等环节的顺利开展。组织完成了2017届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完成了2017届本科学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审核工作,评选表彰了202篇优秀论文并制作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集。此外,各学院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指导模式等方面的改革,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5.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及相关比赛

制定了《大理大学亚洲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办法》,构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形成由学校就业创业领导组统筹规划,二级学院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两门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创新创业赛事等校园文化活动纳入“第二课堂”,进行学分独立核算,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创新活动在校园内蓬勃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就业创业实践教学,搭建好校内外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平台,目前拥有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10个创业实习基地,涉及6个学科领域,30多个专业方向的实习实训。积极开展创业指导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选聘校内外创业导师,建立双导师制,推进教学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2016-2017学年,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5支队伍进入云南省赛区复赛,其中1支队伍获得省赛铜奖,4支队伍获得省赛银奖。

鼓励广大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年,共有5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30项。2017年,共有57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37项。近3年,学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年均投入经费约35万元。

6.主办、承办或协办各类学科竞赛

完成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第八届临床技能大赛西北西南分区赛”的组织、协调、筹备等工作;协助临床医学院完成了“2016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的准备、培训及参赛工作;协助外国语学院完成了“2016年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和“2016年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的组织工作;协助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云南赛区比赛”;协助护理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护理技能大赛”;协助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举办了2017年大理大学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评选出优秀作品推荐参加2017年“汉柏杯”云南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斩获多个奖项。

(七)设立教学奖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通过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加大教学激励与奖励力度,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是学校领导重视、教学管理部门一直致力的工作之一。为加大对教学的激励和奖励,亚洲通:于2014年和2016年先后出台《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和《课程质量奖励办法》,在开展优秀教师评选的传统基础上,隆重推出了教学“双百奖”——“教学质量奖”和“课程质量奖”,每年投入140万元左右的经费奖励100名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和100门教学质量优秀课程。2016年度,艺术学院的杨晓、文学院的周锦国、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王彭德、临床医学院的杨林以及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的杨晓燕等5位教师荣获“教学质量特等奖”,施翠芳(文学院)等16位教师荣获“教学质量一等奖”,柴磊(艺术学院)等30位教师荣获“教学质量二等奖”,赵淑琴(文学院)等49位教师荣获“教学质量三等奖”,聂凡刚(保山市人民医院)等12位校外合作办学医院的兼职教师获评“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此外,基础医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等3个校属学院荣获“教学组织质量奖”;《外科护理学》(课程负责人:汤珺;护理学院)、《生理学》(课程负责人:李耀华;基础医学院)、《药物化学》(课程负责人:李冬梅;药学与化学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负责人:寸仙娥;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和《循环系统疾病学》(课程负责人:尹雪艳;临床医学院)等5门课程荣获“课程质量特等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负责人:施福昆;法学院)等16门课程荣获“课程质量一等奖”,《大学物理》(课程负责人:李茂材;工程学院)等30门课程荣获“课程质量二等奖”,《国际经济法》(课程负责人:王凌;法学院)等49门课程荣获“课程质量三等奖”。当前,在国家全面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之际,亚洲通:确立了全面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奋斗目标,要建成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夯实本科教学、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亚洲通:“双百奖”的设立与实施,对促进基层学院的教学管理以及教师的教学改革与提升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将为亚洲通:建成区域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奠定重要基础。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亚洲通:本科教学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管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不定期专题研究和讨论教学工作,解决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每学期开学,校领导率队检查教学准备及第一天教学秩序,2014 年12月至今,每天早晨由学校领导亲自率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各部门负责人及学院的相关人员组成的教学检查组分赴古城和下关校区,深入教学第一线,对学生到课情况、教师到位情况及课堂教学秩序等进行检查。

多年来,亚洲通:每学期都要召开全校学期初、学期末教学工作会议,以专题形式研究和探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教学工作会议促进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领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确保办好本科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学校每年都会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召开教学技能或教学管理方面的培训会议。2016年组织了两次全校性的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校属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学办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课程群(组)负责人以及校外教学基地管理人员等约450人次参加了培训。上半年以“正方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进程表编制系统的运用”为培训主题,邀请负责系统研发与维护的教师进行了专题讲授;下半年组织开展了以“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为专题的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校内外共计200多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其中校外教学合作单位有39名教师参训),有效促进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理念更新,促进了教师微课制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促进了教师微课制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另外,学校始终坚持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校、院领导及行政各部门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状况,就教学问题与师生交换意见,涉及到教学设施、教风、学风等方面的问题应及时与相关部门、学院沟通,督促相关部门及学院采取得力措施,及时解决。

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促进亚洲通: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定了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建设办法,提出了涵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质量、课程教学质量、教材建设质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毕业实习质量、考试质量等各教学环节的总体要求和标准。同时,学校在教学计划与运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工作规范及学籍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共计100多个管理文件,具体明确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通过评估、检查、听评课、奖惩等一系列监控评价措施确保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和教学正常运行。

学校实行“校-院-室”三级教学运行管理模式,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建立了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教学日常工作、以教务处为核心、各学院为主体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同时,建立了“学校(教指委、校督导、校领导、机关部门领导、职能部门等)——学院(教指委、院督导、院领导、教学办、教研室、同行等)——学生——社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校友等)”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通过改进完善监控评价方式,使监控评价覆盖教育计划、教学过程及教育结果。形成了系统规划、分级负责,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的良好机制。

学校教学督导、各级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学校层面的监控评价,教学中的重大问题由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及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题研究解决,教务处和教育评估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校级层面的教学监控评价、检查、信息采集处理等工作。学院层面由院级教学指导委员、督导、领导、教学办相关人员负责本学院的教学监控评价工作;教研室负责本教研室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及整改落实,接受学院教学办或教务处反馈的信息,帮助教师改进完善教学工作,同时也收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信息,反馈给学院教学办或教务处。学生参与学校及学院组织的不同形式的教学监控评价工作。同时,学校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邀请专家参与检查评估等方式,收集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调整专业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工作等提供参考依据。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1. 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研究教学相关议题

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研究教学相关的议题,及时解决处理教学相关问题。2015年至今共有80多次会议研究了教学相关问题。

2. 校领导分工联系指导学院

学校颁发文件建立校领导分工联系指导学院制度,每位校领导联系指导1至2个学院。校领导经常深入所联系学院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状况,指导、督促教学日常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行。

3. 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

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分别服务于学校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教学工作中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指导、决策。审议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规章、教学奖励、并对教学改革、发展与提高提出指导性、可行性的建议。

4. 教学工作例会

每学期期初、期末分别召开由学校教学督导,各校属学院院长、书记、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学办主任、教研室负责人,学校实验实训中心负责人,教务处科以上干部的教学工作例会。通过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教学改革文件精神、指示;安排布置学期或阶段性教学工作任务;讨论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运行中出现问题、难题的解决措施;教学工作通报、交流、总结。

5. 教学督导

学校自2001年合并组建以来就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制定了《大理大学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和《大理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督导体系,校级督导员由校长直接聘任,各校属学院教学督导小组成员由各学院院长聘任。学校教学督导室下设教学督导专家组,分为文科组、理工科组、医学组、研究生培养督导组四个小组。每组设组长、副组长及秘书各1名。2017 年 6 月,学校聘任了第十届校级教学督导组。督导工作涵盖各教学环节,包括对学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建设、教学管理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督促和指导;参加学校教学检查、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工作评估等各种评价工作;重点对承担教学任务的新进教师、承担新开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有学生投诉或学生评教分数低的教师进行督导;并向职能部门、各学院、教师反馈教学督导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评价意见和教学改革意见,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6.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

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学校于2016年6月成立了教育评估中心,负责统筹管理全校教育教学评估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组织完成上级部门及学校安排的各类教育教学评估工作;负责校级教学督导的日常联系、服务工作;负责学校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及管理工作;制订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评价体系,参与组织开展对教学管理各环节、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检查、评价及反馈工作。

7. 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机构

学校制定了《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在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校属学院及相关部门共同完成。教务处下设实践教学管理科,具体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管理和校外教学的安排实施;并与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协调实习、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实施、监控,并及时协调沟通各种信息,做好校外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及时整理、总结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意见等。

系统开展校内专项评估工作

进一步优化学校专业结构,推动教学基本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学校于2009年启动了校内专业评估工作,主要对满两届毕业生的专业进行评估,目前已完成了两轮10批共46个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对于测评结论为合格及以上的专业,给予一定项目建设支持及奖励,对于不合格的专业,不给予补助,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或暂停招生。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于2007年制定了《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指导性意见》,部分专业率先制定了专业质量标准,并对各届学生进行了测评。2016年11月-2017年6月,学校又组织开展了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及实施情况检查,进而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教高〔2008〕9号)要求,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制定了《大理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方案》,明确了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目标、范围、重点工作及程序,组织召开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动员大会,积极推进亚洲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为2017年教育部专家对亚洲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做了充分准备。

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日常监控

为了保证教学正常开展及教学质量,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常规检查分别在学期初、期中、期末进行,每学期开学前及开学第一周进行学期初的教学检查,主要检查开学的各项教学准备工作情况;学期中进行期中教学质量检查,通过校属学院自查,专家、领导、同行随堂听课,学生评教等检查教风、学风及教学运行情况;学期末重点开展考试试卷的审核、考试安排、考风考纪以及学生成绩评定等专项检查。同时,根据教学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定期的组织开展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毕业论文(设计)、试卷、平时成绩评定、院级考试、院级教学督导工作、教研室工作及实习教学基地等专项检查。2016-2017学年,组织开展了试卷、通识教育选修课成绩评定方式、毕业论文(设计)及实习教学基地巡视检查等专项检查工作。

学校坚持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学校自2009年起全面实施网络评教,每学期中后期组织完成本学期的网络评教,并在下一学期初将结果反馈给各学院和授课教师,针对每学年第一学期主要开展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的情况,在该学期评价的方式主要采用满意度调查,以便让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满意度,进而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课程管理学院每学期在相关课程结束前完成本学院的评教工作。各级评教结果将作为教师晋升职称、教学质量奖励的重要依据;对于评价结果不好的教师,由教研室和教学督导帮助其提高完善。

学校制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每个班级都设有一位教学信息员。通过教学信息员收集有关教学条件、教师课堂教学、学生纪律、课堂教学效果、师生配合等信息,汇总后反馈给教育评估中心;教育评估中心对问题进行整理和分类,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职能部门和学院具体负责问题的落实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教育评估中心;教育评估中心再将处理结果或改进计划反馈至反映问题的学生。

为促进学校“三风”建设, 2014年12月12日学校发布了《亚洲通开展教学秩序检查的通知》,按照校领导的部署,重点对课程教学纪律和教学状态进行了检查。所有学校领导参与,教务处、学生处等行政各部门领导及学院的相关人员组成的教学检查组开展教学纪律检查,检查组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天对学生到课情况及教师到位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公布。通过检查,各学院学生准时到课率不断提高,全校平均准时到课率达90%以上。教学状态检查由校、院两级督导配合课程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价工作的开展,要求各督导组每周都要开展。该项工作自2014年12月持续至今,有力地促进了教风学风的建设。

学校坚持开展学生评教工作,从最初单一的教学问卷调查发展到目前教学问卷调查和网络评教相结合的评教方式,使学生参与评价的比例逐渐扩大,学生评教结果逐步成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生评教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反馈信息

为充分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况,进一步掌握学校教学相关工作的实际,明确教学工作的改进方向,学校通过设立学校领导接待日、召开座谈会、学生评教、教学满意度调查,建立学生班委、教学信息员QQ群、微信群等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学校对2013—2017级本科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整体满意度为95.31%;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评价较高,分别为98.86%、98.56%、98.61%和97.79%;对学习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为96.87%;总体上看,在校学生对母校的整体满意度为97.68%,。学生对学校教风、学风和管理服务作风建设工作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毕业情况统计

2017届的4086名本科毕业生中,4029人顺利毕业,其中3925人通过大理大学学士学位委员会审议获得学位证,学位授予比例为 96.1%。

)就业综合分析

据北京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对亚洲通:毕业生集中就业的用人单位进行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亚洲通:毕业生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亚洲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有较大的优势。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技能,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分赴全国各地参加祖国建设。自2006年以来,毕业生就业工作连续12年获得云南省高校就业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采取了扎实有效的措施:

1. 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实行考研目标责任制度。学校制定了《大理大学考研激励办法》,对考研学生报名、复习、填报志愿、录取、复试进行跟踪,分类分向指导,并设立了学生考研专项激励资金,鼓励学生升学就业。考研目标责任制度的有效落实已初见成效,2017年亚洲通:考研录取比例达5.38%,创近3年新高。

2. 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就业率。通过建立学校就业创业总体目标与学院考核、院长任期目标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建立就业率月报制度、督查机制,强化就业创业目标责任的落实等措施,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017年,亚洲通:初次就业率达90.68%,首次突破九十大关。

3. 精细化帮扶,重视就业创业个性化服务。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学生为中心,重视就业创业个性化服务,建立“一对一”长效帮扶制度、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站、细化就业创业指导,建立帮扶资助制度。

4. 就业市场精准化,就业招聘多样化。努力打造综合性、区域性、专业性相结合的就业市场环境,构建集“学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学校管理”为一体的一站式交互就业服务平台2017年,学校检组织医药类大型招聘会、企业专场宣讲会、毕业生设计与用人单位见面会、周五招聘会、网络招聘等不同形式的校园招聘284场次,接待用人单位516家,提供就业岗位21799个。

六、特色发展

深入推行三学期制

2009年秋季,学校经充分论证、教职代会同意、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实行“三学期”制。亚洲通:的“三学期”安排为分短、中、长三个学期,教学周分别为5、15、18周,短学期集中开设全校性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学期和长学期,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

通过八年的探索,“三学期”制的实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学期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了学校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教学综合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形成了“通专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思想;为教师外出访学、进修或到企业实践提供了亚洲通的可能,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综合提高;促进了教学计划执行过程的精细化,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能,也同时提高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水平。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围绕三学期制建立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特色;强调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特色;“三个平台和一个环节”的课程体系特色;空间更为广阔的教师学习、培训、交流、竞赛平台体现了教师能力提升的特色。

(二)系统开展专业评估

2009年,在前期对专业质量标准进行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全面检验各本科专业的“三个符合度”(即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全面发展、学科发展趋势及学校、各校属学院(系)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工作的实际状态与所确定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学校、各校属学院(系)定位和目标的符合程度)。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常态检测。通过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专业评估,理清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了专业建设和特色发展方向,促进了专业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调整和优化了专业结构,提高了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为专业建设不断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学校的办学实际、适应学科发展变化的需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同时为接受教育部专业认证和审核评估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创造了条件。亚洲通: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开展并组织实施了专业质量标准研制及专业评估工作,所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性系列成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部分专业(学院)的转型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为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如何指导各高校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实际的专业质量标准、开展专业评估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为迎接教育部的审核评估,同时稳步推进学校专业评估工作,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要求和特点,在学校第一轮本科专业评估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大理大学本科专业审核评估方案》,完善了评估指标体系。在第一轮34个本科专业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开展了第二轮三个批次8个专业(经济学、小学教育、音乐表演、生物医学工程、泰语、药学、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评估工作,启动了第二轮第四批次4个专业(康复治疗学、广告学、统计学、动物科学)的专业评估工作,有力促进了各本科专业的建设,提高了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三)推进教师能力提升

2011年,教育部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纳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同年9月,亚洲通:发文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构建了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副主任、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为专家委员会主任的中心管理体系,制定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职责》、《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和副主任职责》、《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办公室职责》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职责》等规章制度。2012年上半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办公室组建完成、挂靠在教务处。2012年下半年,根据国家出台的亚洲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系列文件精神,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着手设计并于2013年正式出台了《大理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大院发〔2013〕237号),制定了新进教师培训、教师教学竞赛、专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教师教学进修和研修、教学沙龙、名师工作室访问学者等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中心职能、岗位职责和具体项目操作方案,以之作为主要纲领性文件统领全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的开展。

在过去的几年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为主线,通过项目引导的方式,系统开展新进教师培训(1期/年)、“助教岗位”(2期/年)、青年教师“导师制”(1期/年)、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1批/三年)、教学竞赛(2届/年)、教师职后培训(不定期)、教学管理人员培训(2期/年)、教学医院兼职教师培训(不定期)、教学沙龙(约5期/年)、名师讲坛(约10期/年)、名师工作室访问学者(1批/年)、教师发展专项课题研究(1批/两年)等系列工作,实现了教学竞赛、教师培养与培训、名师讲坛与教学沙龙、教学改革与研究等工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开展,全面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改革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能力的有效提升,营造了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研究教学、发展教学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优良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及优秀教学文化的凝练,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领衔培植、建设和申报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框架下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探索与实践”荣获云南省第八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大理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该成果对亚洲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和未来教师的培养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亚洲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条件等与高水平大学尚有一定差距,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以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继续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学校更名后,结合教育部对学校提出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将在今后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充分满足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使学校的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为云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不断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以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的运用,教育界正在迎来教育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时代。“互联网+教育”击碎了传统教育的封闭保守,让教育产生了“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使教育呈现出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定制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因此,强化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加强教学信息化以及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推行“互联网+教育”,是学校不断提升教学及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培养满足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012年以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步入了自上而下系统化建设的进程,在国家宏观政策主导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成为了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主题。自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并开展工作以来,亚洲通: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也有亟待完善的地方,例如:组织的教师教学发展项目以“任务式”居多,亚洲通针对的是既定的教师群体,如青年教师群体、中级职称以下的教师群体,而菜单式、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师发展项目还比较少,不利于针对教师个体的发展诉求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今后应该加强菜单式、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师教学发展项目的设计,如建立教师教学档案、开展教师教学咨询服务、开展中期教学反馈等,以满足不同教师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此外,在亚洲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中,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关注还不够,“双师型”教师发展欠缺机制和平台。鉴于亚洲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发展机制,拓展“双师型”教师培育平台,大力培养和发展“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应该成为学校今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核心要务。

八、支撑数据

    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见表2。

2. 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序号

指标项

数据

备注

1

本科生人数(人)

15,003

 

2

折合学生数(人)

23,186.5

 

3

全日制在校生数(人)

16,901

 

4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88.77

 

5

专任教师数量(人)

915

 

6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

45.03

 

7

本科专业总数(个)

61

 

8

生师比

16.92

 

9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0.85

 

10

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2573.46

 

11

生均纸质图书(册)

89.82

 

12

电子图书总数(册)

2,310,913

 

13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

20.94

 

14

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

2.54

 

15

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2917.2

 

16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5,005.19

 

17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595.88

 

18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398.11

 

19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门)

3,116

 

20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83.81

 

21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20.47

 

22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8.55

 

23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

96.06

 

24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0.68

 

25

体质测试达标率(%)

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