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亚洲通» 亚洲通» 本科教学质量

本科教学质量

大理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推进留学生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思维视野开阔,个性发展充分,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省区,辐射南亚东南亚。

(二)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设有18个教学学院,71个本科专业(见表1,不包含办在柬埔寨的“汉语言”专业),涵盖医学、教育学、农学、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表1  大理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多年来,学校本科生规模总体保持稳定。截至2021年9月,亚洲通: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1415人。其中,本科生18152人,普通预科生146人,留学生670人,硕士研究生2447人,其中非全日制94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5.14%。


图1  全日制在校生分布情况


(四)本科招生及生源质量

2020年,学校有5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除西藏)30个省(区、市)招生,其中8个专业按4个大类进行招生。暂缓招生5个专业:应用化学、艺术教育、交通工程、书法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暂停招生10个专业:医学影像技术、药物制剂、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统计学、酒店管理、园林、环境设计、公共事业管理。2020年,学校招生计划4500人,实际录取4499人,实际报到4230人。云南省内有提前批次、一本批次、二本及预科批次等三个招生批次,其中一本批次医学类招生专业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临床药学五个专业,录取最高分612分,最低分567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一本最低

录取控制线32分;一本批次普通类招生专业有英语专业,文理兼招,录取情况良好。二本批次实行医学类和普通类两个院校代码分类投档的方式进行招生,医学类理工录取最低分515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75分;医学类文史录取最低分534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54分;普通类理工录最低分501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61分;普通类文史录取最低分531分,最低分超云南省二本最低录取控制线51分;云南省外有山西省医学类专业为一本批次招生,其他省市均为二本批次招生。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教师教学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1735人,专任教师1332人,行政人员270人,教辅人员109人,工勤人员20人,科研人员4人;外聘教师68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8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055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520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41人次。2020-2021年获得省级高层次人才称号17人。2020-2021年定向培养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136人,定向培养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11人;选派境内培训进修50人,境外培训进修1人。

2020-2021学年,本科生开课总门数3335门,开课总门次数5642门次,本科生主讲教师均具备学校要求的主讲教师资格。教授承担本科课程门数766门,门次数1119门次,教授承担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23.72%,为本科生授课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87.86%。

(二)经费投入

学校重视教育经费投入,财务工作紧紧围绕办学总体思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切实保障教学经费支持,尽力保障本科教学有序发展,经费投入有明确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2020年度,学校教育支出总额65,383.37万元,教学经费支出10,031.41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4,704.57万元,教学改革支出794.72万元,专业建设支出812.19万元,实践教学支出1,563.45万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项建设经费131.96万元,其他教学专项支出830.19万元,学生活动经费支出585.78万元,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支出608.55万元。教学经费的适度增长,确保了教学日常运行和教学改革发展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改善了教学办学条件,保证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教学条件

学校有下关、古城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3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54.53万平方米。教学用房32.33万平方米,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一年来,学校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开源节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学校共申报采购项目29项,金额2816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57.13万元。教学科研仪器现有2万多台(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2亿元。拥有多媒体及语音室162间共19432个座位,百名学生座位数达95个;有公共课教学用计算机5176台,百名学生25台。

目前学校针对各学科和专业特点建设有52个校内注册实验室,校内实验实训室面积57481.72平方米,实验室各项设备配置完善、先进,使用率高,能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校内运动场及体育设施齐全、设备先进,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学校图书馆由古城校区图书馆和下关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2.2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约52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15万册,电子图书314万册)。根据师生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现状,以建设复合型图书馆的思路对原有资源进行升级调整,2020年7月启动图书信息中心建设工作,预计2022年3月投入使用,新馆面积3万平方米。

2020年订购中外文纸本报刊500余种,订购和自建各类文献数据库29个。电子期刊达50503册,学位论文4000000册,音视频202900小时,电子图书2953482册。图书流通量49087册,电子资源访问量18171045人次,电子资源下载量1966326。

(四)信息资源

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网络课程建设水平,使其不断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学校鼓励教师通过blackboard网络课程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同时要求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等优质课程开展网络教学。经多年建设,部分课程的网络教学已覆盖课堂讲授、作业与考试等各主要教学环节。从2009年起,学校通过引进网络教学资源的方式,建立了由两个教材平台、一个外语学科平台、一个新东方课程平台组成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体系,在实施针对教材的网络教学的同时大力促进学生的课外网络自主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免费地学习新东方29门网络课程、练习1700多套四、六级及考研试题。通过开展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改革,大大提升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积极推进试题库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亚洲通:结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积极推进试题库建设和教考分离,先后构置了“试题库建设和管理平台”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学教育题库,建立了共558门课程的试题库,推动各本科专业主要课程实现教考分离。在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教育心理学》《建筑力学与结构》《护理学基础》等28门课程实施了教考分离,在2020-2021学年第三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外国文学史》《系统解剖学》《药剂学》等30门课程实施了教考分离。

继续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教学方式。学校引入新正方教学管理系统,通过不断的业务培训和改进用户体验,确保教学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和人性化;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智慧树网、人卫慕课、雨课堂等平台和线上教学工具,开展了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及云南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大理大学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全面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的学校,从2020级开始全面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学分制综合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积极推进学分制综合改革。

一是成立了学分制综合改革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的领导组,下设“教学管理和运行组织组”“人事制度及绩效考核分配组”“学生工作组”“资源保障组”“监督检查及咨询指导组”等5个工作组,领导组和工作组均有明确的工作职责。

二是制定了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方案。学校于2019年11月制定了《大理大学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方案》,分析了学分制改革的工作基础,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理清了改革思路与实现路径,确定了改革内容与具体举措,制定了改革进程和工作计划,提出了政策保障措施。

三是召开了学分制综合改革动员大会。学校2019年11月12日召开全校性深化学分制改革动员大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分别进行主题讲话,对学分制综合改革的背景、主要内涵、方案要点以及具体工作安排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和培训,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此后,学校还先后组织召开了4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时间:2020年1月2日、2020年5月25日、2020年9月1日、2021年4月13日),2次“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时间:2020年3月13日,2021年1月31日)和1次“一流专业建设工作会议”(时间:2020年12月26日)。通过召开上述全校性的教学会议,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云南省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云南省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推进会议精神,学习领会学校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任务和要求,从而提高认识、统一行动,充分激发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的内生动力,引领学分制改革工作按期持续推进,确保学分制改革工作实效。

四是组建了“三个中心”。在现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非常设机构)基础上,整合教务处、人事处、教师教育学院等部门的资源,组建了教师发展中心,与教务处合署。在现有教育评估中心基础上,整合教务处资源组建课程中心,与教育评估中心合署。整合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计划财务处、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后勤服务发展中心等资源,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之上,组建学生中心。

五是完成了新一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按照学分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学校全面启动了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已经用于2020年及以后入学的学生。

六是完成了学分制配套文件的修订。修订或制定了《大理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实施办法》《大理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选课管理办法》《大理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大理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大理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修读辅修专业学位管理办法》《大理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大理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大理大学课程分类定级考评办法(试行)》《大理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准入与退出实施办法(试行)》《大理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办法》《大理大学岗位履职考核办法(试行)》《大理大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试行)》《大理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培养实施办法(试行)》和《大理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工作指导性意见(试行)》等学分制改革配套文件,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进课堂。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亚洲通教育的重要论述。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贯彻到本科教学过程中。

1.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两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教学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亚洲通教育的重要论述专题学习,向全校本科生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亚洲通教育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动员思政课教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通过教学设计、内容安排、集体研讨等方式,着力在理论宣讲、教学研究上下功夫,将习近平总书记亚洲通教育的重要论述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亚洲通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研究,为今后单独开设必修课程做好相关资料准备。

2.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学习培训。将习近平总书记亚洲通教育的重要论述纳入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干部和教师学习培训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与学校“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对学校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专题培训。如谢莉勤博士、李芳博士分别对全校党员师生做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 全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专题报告。

3.本科生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全校统一使用2021年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组织全体思政课专职教师全员参加新教材各级各类培训和“同课异构、协同共研”集体备课,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新教材教学效果。

(三)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亚洲通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秉持“深化改革、科学管理、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的内涵发展思路,按照专业建设发展目标,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夯实专业基础,有力推进教育改革,形成了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优势鲜明的品牌专业和基础专业。2020年,泰语、药学、旅游管理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汉语国际教育、通信工程、建筑学、绘画等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累计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新增13门省级一流课程、有7门课程获推参评国家级课程(目前结果尚未揭晓),入选一流课程数位列全省第5。在2020年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中,亚洲通:共48个专业参评,1个专业(药学)获评B级,36个专业获评C级,B级和C级专业数占参评专业的77.08%,在省内位列第9,显著高于地州同类院校。


(四)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专业动态调整

学校注重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促进专业建设。2020-2021学年,学校围绕建设“一流大学、最美校园”目标,根据“做强医科、做特文科、做优工科”的战略,遵循“适应需求、注重质量、特色发展、持续建设”的原则和“重视应用型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做强优势专业、突出特色专业、扶植新兴专业”的思路,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大理大学专业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主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专业布局,促进专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提高专业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学校根据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大理大学本科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对本科专业实施动态管理和调整:受红色预警的专业,或连续三年专业综合评价为D级的专业,学校按照分类评价原则,综合考虑专业的产业背景、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给予暂停或停止招生。学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申报新专业,2020年申请增设的储能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舞蹈学和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获教育部批准设立,2021年申请增设标准化工程专业。学校设立新办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在师资建设和教学硬件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改善新办专业办学条件,推进新办专业高质量建设。

(五)重视通识教育,加强优质课程建设

积极拓展课程资源,提升通识课程质量。强化通识教育课程规范管理,提升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质量,每年组织一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申报、评审工作,并对课程实行滚动管理,将课程的数量稳定在600-800门之间,同时根据学生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分类建设。积极引入《大美劳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原理及案例》《敦煌的艺术》《走进非遗——山东民间美术》《智能时代下的创新创业实践》《礼仪文化与有效沟通》《食品标准与法规》《3D打印与艺术生活》《农业、环境与人类健康》《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等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作为线下教学的有效补充,较好地拓展了学生学习途径。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优质慕课、微课等公共教学资源。加大慕课或专属在线课程(SPOC)在本科生中的推广使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资源支持。

(六)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材选用服务

落实学校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健全教材管理体制机制,推动高水平教材编写使用。要求各专业必修课程须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的获奖教材、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2020-2021学年,共有43门课程选用了“马工程”教材。鼓励支持高水平专家学者编写符合国家需要、体现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2020-2021学年主编出版以下5部高质量教材:《大学生创业基础》(崔慧广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杨晓莉、柴世学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内科护理学》(赵媛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护理研究》(张筱岚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病理解剖学》(陈奎生、梁丽、李敏才、潘云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学校共有11部教材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建设,7部教材荣获省级优秀教材奖,4部教材获省级精品教材奖。学校组织完成了2020-2021学年3个学期的教材征订、审核、供应、发放和管理服务等工作,并组织完成了2020-2021学年3个学期教学讲义、实验指导、实习指导、实验报告等的审核、征订、印制、发放和管理服务工作。

(七)实施教学工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长期重视“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及高级别教改项目的培育。结合国家政策要求,设立专项资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2020-2021学年,“地方高校非通用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路径探析——以大理大学泰语专业为例”和“大理大学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思政建设”2个项目获2021年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教师专业发展》《语言学概论》《环境工程学》《园艺植物病理学》和《药物分析》5门课程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滇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入选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项目。持续推进省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路径。持续加强省校两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以上立项项目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及各类优质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2021年,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25项,其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卓越医生培养中的改革与实践”获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骨干宣讲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推广”等3个项目获省级二等奖。

(八)开展双创教育,加强学生项目指导

出台《大理大学学生学科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大理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大理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从2020级本科生开始建立创新创业学分档案。编写《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校本教材并陆续投入教学使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两门创新创业必修课及30多门相关选修课,年度开展创新创业类讲座不少于30次,累计培训“双创”教师84人次,遴选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累计87人。完善线上指导服务,利用学校网站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等网络自学教程,推送各类商业报告、新闻及直播,内容覆盖国家双创教育理念、云南省经济发展前沿、全球经济形式等,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依托2个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省级众创空间及多个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与大理州人社局合作选派学生赴上海与北大、清华等学生共同参加“浦东起航,创想未来——大学生雏鹰创训营”活动,与复旦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联合承办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云南大理创新发展策划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青红赛道《苦尽甘来——优育扦插护航百年咖啡,立体防御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实地探访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朱苦拉村,深受当地村民的好评;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19项,省级立项92项,1个项目入选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主体赛事,以赛育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2020-2021学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项300余项,其中,在第六届、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20年第九届“挑战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020年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高级别赛事中,获省级奖励共46项。在2020全国金融与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大赛中获国家级团体二等奖、三等奖,在2020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云南省复赛获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在2021年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团体二等奖及分区赛省级三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数学类高年级)获国家级三等奖,在2021年度第18届当代杯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在2021年(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国家级三等奖3项,在2021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外语水平能力大赛获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2021年第十届全国口译大赛(英语)获省级优秀奖,在2021年云南省首届大学生体操锦标赛中获“规定动作女子二级单杆第一名”“规定动作女子三级平衡木第一名”“女子二级团体第三名”等多个奖项,在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2021春季征集活动中有14个作品获得省级优秀奖。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坚持育人为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和学校确定的发展规划,随着办学实践的推进和办学经验的积累,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2004年,在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确立为亚洲通:的人才培养目标。2015年,学校更名为大理大学后,根据教育部《亚洲通同意大理学院更名为大理大学的函》文件精神,进一步确立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思维视野开阔,个性发展充分,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该目标的确定,较好地契合了云南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需要。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立德树人与提高质量相统一、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相协调、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衔接、规范引领与尊重个性相结合等原则,明确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培养;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训练;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学生知识复合、素质复合、思维复合等能力的培养,着力保障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二)坚持OBE理念,科学编制培养方案

以【专业知识+技能】→【学科知识+技能】→【基础知识+技能】的路径逆向思考、顺序设置,进一步完善了“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个性发展平台+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平台结构和学分构成见表2)。允许各专业根据“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等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对平台比例进行适当调整,适当加大各专业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2020年,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启动了第六版(2020年执行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该版培养方案继续采用“3个平台+1个环节”的课程体系结构,按照“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理念,逆向思考、正向设置、充分论证、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本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适应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辅修专业制度,增大弹性学制的年限,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进程和方式的权利,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表2  大理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平台和学分结构表

1637029350.jpg

(三)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不断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先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补充急需紧缺专业教师,大力鼓励本校教职工提高学历和晋升职称,全力保障教育教学工作。将教学经费投入纳入年度预算,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条件改善等教学专项工作,通过“内抓管理、外筹资金”方式解决建设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依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确保总量、逐年增长”的原则,优先保障各类教学经费的投入,确保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优先、本科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经费优先、实践教学经费优先、学生活动经费优先等原则支持教学工作,保证了本科教学经费基本到位、稳定增长。不断加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力度,逐步增加一本招生专业数量,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强化政策导向,引导教师投入教学

为引导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学校完善了《大理大学教职工年度考核管理办法》《大理大学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办法》《大理大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要求教师“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工作,勤勤恳恳钻研教学业务”,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岗位聘任的重要内容及晋升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要求教授、副教授指导本科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较高,其中2020-2021学年为本科生授课的教授比例达到87.86%。

(五)重视课程规划,优化本科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课程建设要求,制定了《大理大学本科课程建设规划(2016—2020)》,对本科课程建设进行顶层设计。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通过强化教改立项研究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通过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了课程建设的内生动力,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

学校在课程资源储备过程中,强调课程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使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构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必修课奠定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通过开设选修课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接触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较好地实现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和提高。建设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课程,包括省级一流课程29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资源共享平台课程3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54门,双语示范课程24门,应用型示范课程76门,通识教育示范课程20门,本科生讨论课33门,引入校外优秀网络课程100门;评选表彰了两批共200门校级教学质量优秀课程。

(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亚洲通:大多数专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制定培养方案时有意识地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强调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各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实验课程学时+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完全达到并高出教育部的最低标准(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15%,自然科学类专业不低于25%)。学校制定了《大理大学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大理大学实验教学项目管理规定》《大理大学实验课教学质量标准》《大理大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大理大学实验室开放项目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从制度、条件、质量保障等方面切实保障了实践教学的完成。学校鼓励教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立实验室开放项目,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增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奥秘的兴趣。各专业严格执行毕业设计(论文)相关规定及质量标准,加强本科生学术道德建设,保证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学校及专业管理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截至2021年9月,累计建设校院两级实践教学基地305个,打造大理大学附属医院联盟等3个产教融合共同体,较好地满足了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为进一步探索校院合作、校企、校政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协同育人效果提供了平台支撑。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学工作由校长主管,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日常管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不定期专题研究和讨论教学工作,解决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学校始终坚持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校、院领导及行政各部门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状况,就教学问题与师生交换意见,若涉及教学设施、教风、学风等方面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及学院尽快解决。多年来,亚洲通:每学期都要召开全校学期初、学期末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和探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教学工作会议促进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领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办好本科教育提供了理论和思想保障。

(二)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制定了系统、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纲,人才培养方案为据,日常教学规范为矩”的本科教学工作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制定了教学计划及执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与本科教学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学籍及教学信息化等方面的10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用于规范覆盖本科教学工作的全流程,使每一项教学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建立教学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学校制定了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方面的质量标准,指导各专业建立了专业质量标准,并从课程考核、考试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确保教学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标准、可评价。

规范师生教学行为。学校通过制定教师教学工作、本科专业任课教师资格认定、教学任务书管理、青年教师“助教岗位制”、课程负责人制度、主讲教师管理、教师临时调课管理、校内兼职教师承担教学工作、教师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本科生选课管理、课外学分及创新学分认证、本科学生学籍管理、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专项检查促质量建设。针对教学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适时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如开展试卷专项检查,检查范围包括试卷归档管理、试卷批阅、成绩登记、试卷和成绩分析等,及时反馈检查结果,进一步促进了考试考核工作的规范,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为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学校构建了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两级系统协同配合,既分别根据职责开展工作,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从不同层面确保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校级质量保障由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教代会,以及教务处、教育评估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教学检查和评价;学院质量保障主要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院长办公会、教学工作委员会、院级教学督导组、教学办、教研室等组织开展教学检查和评价。

是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及教代会决策议事制度。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及教代会是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运行的指挥和决策机构,对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大教学投入、绩效分配、经费预算、重大教学事故处理等进行审定。是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制度。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运行咨询和审议机构,对培养方案、教学运行和管理、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新专业申报等事项进行审议,并为教学工作提供咨询及指导服务。是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教务处定期组织召开全校性期初、期末教学工作会议和专题教学工作会议,对教学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明确各教学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并对教学事项进行通报。是检查评估制度。学校通过教学督导组或组织专门的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收集教学信息,及时处理教学问题,确保教学正常运行。是学生违纪处理会议制度。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处、教务处等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学生违纪处理等事宜。是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会议制度。学校不定期组织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教学事故处理事宜。

(四)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评估认证

根据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的相关文件要求,积极组织推进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整改建设工作,组织编制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第二次进展报告。通过专业认证整改建设工作,有效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医学教育发展。制定了《大理大学加强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规划(2020-2025)》《大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鼓励师范类专业积极参与认证。

根据《大理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扎实有序推进审核评估整改工作,积极准备迎接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接受了教育厅对亚洲通:开展的外国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强,进一步规范了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提高了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

(五)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日常监控

为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日常监控,学校构建了“五评、五查、五建设”为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图2),形成了以“校院两级同步推进、内外结合”质量监控运行机制,有效推动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实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全面开展“五评”

评教:一是领导评教:要求学校党政领导,各部门、学院管理干部深入课堂一线听课,了解和掌握教学实际情况。2020-2021学年,校级领导、学院或部门领导干部累计完成听课1727学时;二是督导评教:规定每位校级教学督导每学期至少完成20学时的听评课,并通过听评课、教学检查、召开师生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教学工作各环节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2020-2021学年,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累计听课1513次;三是同行评教:要求教研室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公开课及教学观摩活动,及时了解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意见。2020-2021学年,同行之间累计听课1782次;四是学生评教:学生通过网络和课堂评教,掌握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

1637029420(1).jpg

图2  大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图

评学:学校根据《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制定测评指标体系,学院按照学校要求立足学院实际和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对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对学生集体与个人进行评先、评优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发挥了教育评价的育人作用。

评课程:制定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组织了“一流课程”(金课)的培育及申报推荐工作。2020年,通过学院推荐、学校评审,遴选推荐50门优秀课程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有13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有7门课程获推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入选课程数位列全省第5。制定了《大理大学课程分类定级考评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按照“先点后面、分类递进,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分期分批开展课程分类定级评价。

评专业:制定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遴选与管理办法》,大力支持12个入选国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的立项建设;组织2020年度一流专业建设点申报,14个专业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参评资格。组织48个专业参与2020年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药学专业评为B类,36个专业评为C-以上类别,B类和C-以上专业数比例达77%,评价成绩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

评学院:根据《大理大学校属学院教学工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组织专家及职能部门对各学院的教学实绩及管理进行量化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进行公布,并对考核结果好的学院进行奖励。

2.认真落实“五查”

期初检查:开学检查。开学前,教务处组织相关部门检查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和计算机房等教学设施的准备情况;开课第一周,教育评估中心组织校领导、教学督导、教务处、学生处及学院相关人员检查学生、教师教学准备情况和上课到位情况。

期中检查:学院自查。通过专家、领导、同行随堂听课,学生评教等检查教风、学风及教学运行情况,并公布检查情况。

期末检查:考试试卷及考试相关工作检查。要求课程负责人、课程所属教研室主任、主管教学副院长及教学督导对考试试卷进行审核检查,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校级教学督导、教务处、学生处及各学院负责人进行考场巡视检查。

专项检查:教学专项检查。根据教学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定期组织开展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毕业设计(论文)、试卷、平时成绩评定、院级教学督导工作、教研室工作及实习教学基地等专项检查。2020年11月,组织完成了2020届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2020年底,组织开展了实习教学基地的巡视检查。

日常检查:课程教学纪律和教学状态检查。所有学校领导参与,教务处、学生处等行政各部门领导,校级教学督导及学院的相关人员组成的教学检查组开展教学检查,检查组深入教学第一线,每天对师生到位情况及教学状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公布。通过检查,各学院学生准时到课率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推动实施“五建设”

质量标准建设:制定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

教风学风建设:出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学风建设等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努力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

专业建设:综合招生情况、办学条件和就业情况对办学成效进行量化评估,探索建立“红黄”预警制度,督促专业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建设:出台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教学大纲管理等规章制度,逐渐形成了公共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并建成了一批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组织申报学堂在线三类一流课程重点培育项目,资助8门课程建设慕课,获得省级精品思政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

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构建了分层次、递进式的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建立分类别、针对性强的教师教学竞赛体系,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组织第18期、第19期“助教岗位”项目,有15名教师通过培养考核;组织完成新进教师培训、在职教师网络培训、课程思政直播培训、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专题培训、“雨课堂”专题培训、仿真教学主题教学沙龙等,共计培训教师776人次。完成第二附属医院、第五附属医院临床带教人员的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培训兼职教师260人。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为充分了解亚洲通:学生在校学习状况,进一步掌握学校相关工作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工作的改进方向,亚洲通:通过学生评教、教学满意度调查,以及教学信息反馈等途径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完成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评教,被评课程共522门次,被评教师334人;其中有307门次通识教育选修课,被评教师262人,被评教师最高分为97.35分,最低分为85.67分,平均分为92.604分;有215门次学科及专业课程,被评教师129人,被评教师最高分为93.5分,最低分为83.125分,平均分为90.466分。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被评课程共1949门次,被评教师709人,涉及16个校属学院,以及教务处、研究生处、民族文化研究院等9个部门,被评教师最高分为93.5分,最低分为72.494分,平均分为89.89分。2020-2021学年第三学期,被评课程共1190门次,被评教师768人,涉及16个校属学院,以及教务处、研究生处、药物研究所院等9个部门和科研院所,被评教师最高分为93.5分,最低分为69.125分,平均分为89.32分。通过2020-2021学年评教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评教平均分数近90分,学生充分认可教师教学效果。

此外,从各个层面组织开展的学生座谈、学生学习满意度问卷调查、第三方跟踪调查反馈信息等也了解到,亚洲通:学生学习满意度总体较高。学生认为,亚洲通:绝大部分教师能关爱学生、静心教学、潜心育人。绝大部分学生对专业有兴趣、学习刻苦努力,繁忙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乐观向上,对学校有较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其中2020年全校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为93.73%。

(二)应届毕业生毕业情况

2021届的3937名本科毕业生中,3832人顺利毕业,其中3793人通过大理大学学士学位委员会审议获得学位证,学位授予比例为96.34%。

(三)就业综合分析

1.基本情况

亚洲通:2020届毕业生5211人,本科4802人,硕士409人,初次就业率76.93%,年终就业率为87.07%,本科考研升学率9.88%,比2019年增加3.73个百分点。

2.就业情况

(1)2020届毕业生毕业去向以“在国内工作”(63.55%)为主,“在国内求学”(10.39%)次之。(2)专业相关度:2020届本科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为79.79%,比全国高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专业相关度(74.08%)高5.71个百分点。(3)满意度:本科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89.04%,低于全国(90.43%)水平;98.73%的用人单位对本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4)职业期待吻合度:80.91的本科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身期待的相吻合。(5)工作稳定性:2020届就业学生的离职率为11.99%,且离职次数集中在1次,低于全国(16.46%)近5个百分点。(6)就业区域流向: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省内就业毕业生达76.30%,外省就业23.70%;其中外省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为:广东省(2.51%)、四川省(2.42%)和浙江省(2.02%)。(7)就业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为主(38.33%),“教育”(25.19%)次之。(8)2020年考研升学率为9.88%,升学院校属于重点高校的占比为12.47%,普通高校的占比为87.53%。

七、特色发展

(一)深入推进学期制改革

2009年秋季,学校经充分论证、教职代会同意、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实行“三学期”制。亚洲通:的“三学期”安排为短、中、长三个学期,教学周分别为5、15、18周,短学期集中开设全校性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学期和长学期,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三学期”制的实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学期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了学校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教学综合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形成了“通专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思想;为教师外出访学、进修或到企业实践提供了亚洲通的可能,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综合提高;促进了教学计划执行过程的精细化,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能,也同时提高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水平。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围绕三学期制建立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特色;强调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特色;“三个平台和一个环节”的课程体系特色;空间更为广阔的教师学习、培训、交流、竞赛平台体现了教师能力提升的特色。

(二)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来抓,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能力工程”。2011 年至今,学校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为主线,组织开展系列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与活动,实现了教师培养与培训、名师讲坛与教学沙龙、教学竞赛、教学改革与研究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持续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与发展。2020-2021学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了第19、20期“助教岗位”项目,15名教师通过培养考核;开展了教学能力测评,23名教师通过测评;组织开展了各类专题培训、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培训教师500余人;遴选推荐10名教师参加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云南赛区比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3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遴选推荐4名教师参加全国首届仿真教学大赛,获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举办校级“课程思政”主题系列教学比赛,包括教学设计比赛、教学比赛和教学反思征文比赛,204名教师获表彰;组织省级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评选推荐,1支团队(教育学教师团队)入选。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切实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意识,激发了教师教学教研的热情,浓厚了教学氛围,改善了教学作风,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凝练了优秀教学文化,进一步确立了教学的中心地位,为提高一流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继续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学校更名后,结合教育部对学校提出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校需在全面总结办学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区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及自身发展形势与机遇,深入研究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围绕国家卓越人才培养2.0计划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做强医科、做特文科、做优工科”为主线,实施“学术立校、质量兴校”战略,按照“提质量、上水平、创特色”的要求,凝练优势和特色学科方向,加强新医科、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建设,促进理工融合、医工结合、文理渗透,持续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支撑学校长远发展的专业群。

学校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师资”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深化学分制综合改革、深入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充分满足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使学校的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为云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不断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以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的运用,教育界正在迎来教育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时代。“互联网+教育”击碎了传统教育的封闭保守,让教育产生了“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使教育呈现出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定制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因此,强化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加强教学信息化以及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推行“互联网+教育”,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推动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学校不断提升教学及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培养满足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教师教学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目前,学校已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正逐步探索建立完善教师教学终身发展体系,着力加强教师培养与培训,重点培训教师掌握“互联网+”“智能+”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把育人水平高超、现代技术方法娴熟作为教师素质要求的一把标尺,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背景和智慧教学环境下的角色需要,更快实现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设计者与促进者”转变。有计划选送亚洲通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访学、进修、参加教学能力专题培训,拓展教育视野,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法与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三)进一步优化专业师资配置

师资队伍水平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不断优化专业师资配置。目前,学校高层次人才还比较紧缺,需继续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学校已将师资队伍建设列入“一流大学”建设、博士单位及博士点建设的核心任务,着力改革完善配套人事政策和制度,研制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注重教师专业发展,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的行业从业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善选聘特聘副教授、教授和讲席教授工作机制,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学位,推进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通过“内培外聘、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培训师和咨询师队伍,提升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大理大学 

2021年11月8日